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2页 |
1.1 儿童肥胖的流行状况 | 第13-14页 |
1.2 儿童肥胖的定义和判断(诊断) | 第14-15页 |
1.3 儿童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1.4 儿童肥胖的危险性 | 第16页 |
1.5 儿童肥胖干预情况与效果 | 第16-17页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2页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2-26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2.1.1 方法与对象 | 第22页 |
2.1.2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 第22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2.2.1 问卷调查 | 第22-23页 |
2.2.2 身高和体重测量 | 第23页 |
2.2.2.1 相关仪器 | 第23页 |
2.2.2.2 测量时间 | 第23页 |
2.2.2.3 身高和体重测量方法 | 第23页 |
2.2.3 肥胖的判定 | 第23-24页 |
2.2.4 膳食调查 | 第24页 |
2.2.5 体力活动调查 | 第24页 |
2.3 统计方法 | 第24页 |
2.4 质量控制 | 第24-25页 |
2.4.1 仪器校正 | 第24-25页 |
2.4.2 预调查 | 第25页 |
2.4.3 强调统一 | 第25页 |
2.4.4 数据与数据库 | 第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26-34页 |
3.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 第26-27页 |
3.1.1 调查对象性别、年龄分布 | 第26页 |
3.1.2 调查对象生长发育情况 | 第26-27页 |
3.2 儿童体重分布情况 | 第27-29页 |
3.2.1 儿童肥胖度 F 分布情况 | 第27页 |
3.2.2 超重与肥胖情况 | 第27-28页 |
3.2.2.1 不同性别肥胖超重检出率 | 第27-28页 |
3.2.3 不同地区(城镇和农村)超重和肥胖检出率 | 第28页 |
3.2.4 各年龄段以及各年龄段不同性别肥胖率和趋势分析 | 第28-29页 |
3.3 儿童肥胖程度构成比 | 第29-30页 |
3.3.1 不同性别肥胖构成比 | 第29页 |
3.3.2 不同年龄肥胖构成比 | 第29-30页 |
3.4 Kaup 指数法 | 第30-31页 |
3.5 两种儿童肥胖评定标准 | 第31页 |
3.6 儿童肥胖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4页 |
3.6.1 儿童肥胖检出率相关因子及赋值 | 第31-32页 |
3.6.2 单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 第32页 |
3.6.3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 第32-34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4-43页 |
4.1 调查、研究对象的代表性 | 第34页 |
4.2 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情况 | 第34页 |
4.3 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率 | 第34-35页 |
4.4 学龄前儿童肥胖检出率 | 第35页 |
4.5 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 | 第35-37页 |
4.5.1 年龄 | 第36页 |
4.5.2 身高 | 第36页 |
4.5.3 所在地区 | 第36-37页 |
4.6 其他的可能相关因素 | 第37-40页 |
4.6.1 出生体重 | 第37-38页 |
4.6.2 体力活动 | 第38页 |
4.6.3 遗传因素 | 第38-39页 |
4.6.4 幼儿园膳食对儿童肥胖的影响 | 第39页 |
4.6.5 父母是否有过敏史和是否食物不耐受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3-44页 |
第六章 :幼儿园食谱调查、分析与建议 | 第44-51页 |
6.1 前言 | 第44-45页 |
6.1.1 目的 | 第44页 |
6.1.2 方法 | 第44页 |
6.1.3 结果 | 第44页 |
6.1.4 结论 | 第44-45页 |
6.2 对象和方法 | 第45页 |
6.2.1 调查对象和时间 | 第45页 |
6.2.2 方法 | 第45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6.3.1 食谱现状 | 第45-46页 |
6.3.1.1 早点 | 第45页 |
6.3.1.2 午餐 | 第45-46页 |
6.3.1.3 水果 | 第46页 |
6.3.1.4 午点 | 第46页 |
6.3.2 食谱评价 | 第46-47页 |
6.3.2.1 早点 | 第46页 |
6.3.2.2 午餐 | 第46-47页 |
6.3.2.3 水果 | 第47页 |
6.3.2.4 午点 | 第47页 |
6.4 讨论与建议 | 第47-50页 |
6.4.1 研究角度 | 第47页 |
6.4.2 主食与点心 | 第47页 |
6.4.3 饮料 | 第47-48页 |
6.4.4 菜肴原料种类 | 第48页 |
6.4.5 菜肴烹调方法 | 第48-49页 |
6.4.6 加强膳食食谱的指导与管理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第七章 :综述 | 第51-61页 |
7.1 儿童肥胖流行现状 | 第51-52页 |
7.1.1 国外儿童肥胖现状 | 第51页 |
7.1.2 中国儿童肥胖现状 | 第51-52页 |
7.2 儿童肥胖的发病机制 | 第52-53页 |
7.3 儿童肥胖的定义和判断 | 第53-56页 |
7.4 儿童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56-58页 |
7.5 儿童肥胖的危害与医学并发症 | 第58-59页 |
7.5.1 儿童肥胖的危害 | 第58-59页 |
7.5.2 与肥胖相关的医学并发症 | 第59页 |
7.6 儿童肥胖干预情况与效果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攻读硕士期间主持省、市、局课题情况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其间参编书籍情况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其间发表专业、业务论文情况 | 第69-70页 |
附录 | 第70-90页 |
附件一 | 第70-76页 |
附件二 | 第76-79页 |
附件三 | 第79-81页 |
附件四 | 第81-85页 |
附件五 | 第85-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