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前言 | 第9-10页 |
1.2 功能与创新设计 | 第10-11页 |
1.2.1 功能 | 第10-11页 |
1.2.2 产品创新设计 | 第11页 |
1.3 可持续性设计理论综述 | 第11-14页 |
1.3.1 可持续性设计的发展 | 第11-13页 |
1.3.2 可持续性设计准则 | 第13-14页 |
1.4 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 第14-16页 |
1.4.1 工业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3 功能设计在的发展 | 第15-16页 |
1.5 课题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 第16-20页 |
1.5.1 课题的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5.3 课题的创新点 | 第18页 |
1.5.4 课题的研究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概述 | 第20-27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Kano 模型 | 第20-22页 |
2.2.1 Kano 模型的基本内容 | 第20-21页 |
2.2.2 Kano 模型的意义 | 第21-22页 |
2.3 人机工程学 | 第22-24页 |
2.3.1 人机工程学的概念 | 第22页 |
2.3.2 人/机系统 | 第22-23页 |
2.3.3 人机要素的研究 | 第23-24页 |
2.4 需求进化理论研究 | 第24-25页 |
2.4.1 需求进化的一般定律 | 第24页 |
2.4.2 需求预测定律 | 第24-25页 |
2.5 模糊聚类 | 第25页 |
2.5.1 聚类分析的概念 | 第25页 |
2.5.2 模糊聚类的一般过程 | 第2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基于人机要素的可持续性需求研究 | 第27-35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用户需求获取 | 第27-30页 |
3.2.1 基于人机要素的用户需求获取 | 第27-29页 |
3.2.2 基于人机要素的可持续性需求获取 | 第29-30页 |
3.3 需求分类过程研究 | 第30-33页 |
3.3.1 模糊聚类方法 | 第30-31页 |
3.3.2 基于模糊聚类的需求分类 | 第31-33页 |
3.4 基于人机要素的可持续性需求模型 | 第33-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基于人机要素的可持续性功能创新过程模型 | 第35-47页 |
4.1 引言 | 第35页 |
4.2 面向新产品开发的可持续性功能建模 | 第35-38页 |
4.3 面向已有产品改进的可持续性功能建模 | 第38-46页 |
4.3.1 物质-场模型 | 第38-39页 |
4.3.2 物质-场模型判定已有产品的人机结构 | 第39-41页 |
4.3.3 基于人机要素的可持续性已有产品改进的功能结构建立 | 第41-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纽扣电池阴极自动扣圈机装置创新设计 | 第47-69页 |
5.1 引言 | 第47页 |
5.2 扣圈机装置的需求分析 | 第47-56页 |
5.2.1 现有扣圈机的分析 | 第47-48页 |
5.2.2 扣圈机的用户需求预测 | 第48-52页 |
5.2.3 扣圈机的可持续性需求分析 | 第52-53页 |
5.2.4 扣圈机的模糊聚类 | 第53-54页 |
5.2.5 扣圈机的需求模型构建 | 第54-56页 |
5.3 扣圈机装置的功能结构模型构建 | 第56-62页 |
5.3.1 扣圈机的物质-场模型 | 第56-58页 |
5.3.2 扣圈机的功能结构建立 | 第58-62页 |
5.4 扣圈机装置的概念设计 | 第62-68页 |
5.4.1 模型设计方案 | 第62-64页 |
5.4.2 人机界面设计 | 第64-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结论 | 第69-70页 |
6.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附录 A 用户感受问卷调查 | 第73-77页 |
附录 B 扣圈机用户需求调查问卷 | 第77-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