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引言 | 第13-19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3页 |
二、目前理论研究现状及国内外立法保护状况 | 第13-18页 |
三、本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8页 |
四、本文的写作目的 | 第18-19页 |
1. 见义勇为者面临的困境 | 第19-25页 |
·相关案例简介 | 第19-21页 |
·见义勇为者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21-25页 |
·见义勇为者面临的道德约束 | 第21-22页 |
·对见义勇为的概念界定不清 | 第22页 |
·我国对见义勇为者损失的补偿尚没有统一的立法 | 第22-23页 |
·保护不平等 | 第23页 |
·我国的国家补偿范围狭窄 | 第23-25页 |
2. 见义勇为的概述 | 第25-33页 |
·见义勇为的释义 | 第25-28页 |
·见义勇为的道德内涵及思考 | 第25-26页 |
·见义勇为的法律内涵及思考 | 第26-28页 |
·见义勇为的一般形态 | 第28-30页 |
·见义勇为的一般形态 | 第28页 |
·见义勇为与正当防卫及紧急避险的联系与区别 | 第28-30页 |
·见义勇为的构成要件 | 第30-33页 |
·主体是不负有法定或者约定义务的自然人 | 第30页 |
·行为人主观上需要有利他的意思 | 第30-31页 |
·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一定的具体行为 | 第31页 |
·行为人的行为一般是在紧急情况下做出的 | 第31-32页 |
·见义勇为往往要冒着较大的人身和财产危险 | 第32-33页 |
3. 见义勇为者法律救济体系之民法救济 | 第33-42页 |
·见义勇为者民法救济的理论基础 | 第33-35页 |
·对见义勇为者实施民法救济是公序良俗原则的体现和要求 | 第33-34页 |
·对见义勇为者实施民法救济是法律公平正义价值的体现和要求 | 第34-35页 |
·对见义勇为者民法救济现状的梳理与总结 | 第35-38页 |
·以"受益人受益多少"的补偿规定不合理 | 第36-37页 |
·法律规范缺乏强制性 | 第37页 |
·法律适用缺乏统一性和公正性 | 第37-38页 |
·以无因管理为中心的见义勇为者民法救济体系 | 第38-42页 |
·见义勇为具有无因管理的基本特征 | 第38-39页 |
·见义勇为者民法救济应以无因管理为中心 | 第39-42页 |
4. 见义勇为者法律救济体系之公法救济 | 第42-58页 |
·见义勇为者行政补偿救济 | 第42-52页 |
·行政补偿的概念与特征 | 第42-44页 |
·见义勇为者行政补偿救济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 第44-50页 |
·见义勇为者行政补偿救济的具体实施 | 第50-52页 |
·见义勇为者刑事补偿救济 | 第52-58页 |
·我国建立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可借鉴的既有法律基础 | 第53-55页 |
·我国建立被害人刑事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55-56页 |
·被害人刑事补偿救济的具体实施 | 第56-58页 |
5. 制定《见义勇为者权益保护法》的构想 | 第58-61页 |
·制定《见义勇为者权益保护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第58-59页 |
·制定《见义勇为者权益保护法》有立法经验可以参考 | 第58-59页 |
·制定《见义勇为者权益保护法》有物质保障 | 第59页 |
·制定《见义勇为者权益保护法》是公民权利对法律救济的必然要求 | 第59页 |
·《见义勇为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主体、框架及内容 | 第59-61页 |
·《见义勇为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主体 | 第59页 |
·《见义勇为者权益保护法》的框架 | 第59-60页 |
·《见义勇为者权益保护法》的内容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后记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