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导论 | 第10-19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思路、框架及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思路、框架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相关就业理论综述 | 第13-18页 |
·综述 | 第13-17页 |
·总结 | 第17-18页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8-19页 |
2. 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取向的演变、现状、问题及其成因 | 第19-35页 |
·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取向的演变 | 第19-22页 |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招统分阶段 | 第19-20页 |
·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的供需见面阶段 | 第20-21页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双向选择与自主择业阶段 | 第21-22页 |
·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取向的现状 | 第22-23页 |
·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取向的问题 | 第23-25页 |
·有些岗位过热 | 第23-25页 |
·有些岗位过冷 | 第25页 |
·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取向问题的成因 | 第25-35页 |
·就业形势的影响 | 第25-28页 |
·资源配置的影响 | 第28-29页 |
·教育体制的影响 | 第29-32页 |
·文化传统的影响 | 第32-33页 |
·功利思想的影响 | 第33-35页 |
3. 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取向问题造成的消极影响 | 第35-40页 |
·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 | 第35-36页 |
·导致就业结构的失衡 | 第36-37页 |
·导致创新思想的缺失 | 第37-38页 |
·导致人生价值的扭曲 | 第38-39页 |
·滋生社会不稳定因素 | 第39-40页 |
4. 解决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取向问题的对策 | 第40-54页 |
·个人和家庭的角度 | 第40-44页 |
·个人 | 第40-43页 |
·家庭 | 第43-44页 |
·学校和社会的角度 | 第44-48页 |
·学校 | 第44-47页 |
·社会 | 第47-48页 |
·国家和政府的角度 | 第48-54页 |
·拓宽就业渠道 | 第48-49页 |
·完善社会保障 | 第49-50页 |
·优化创业环境 | 第50-51页 |
·促进基层就业 | 第51-54页 |
5. 结论及建议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