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一章 引论 | 第7-14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7-8页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8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一、对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本身特征进行研究 | 第9页 |
二、对于目前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 第9-10页 |
三、对于目前电视民生新闻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 第10-11页 |
四、从多元视域对电视民生新闻进行研究 | 第11-12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历史文献分析法(literature analysis) | 第12页 |
二、个案研究法(case study) | 第12页 |
三、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 | 第12-13页 |
四、对比研究法(comparetive approach) | 第13页 |
第五节 论文框架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电视民生新闻与央视《走基层》 | 第14-23页 |
第一节 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现状 | 第14-16页 |
一、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产生背景 | 第14-15页 |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定义之争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当前我国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存在的问题 | 第16-20页 |
一、以收视率为指挥棒的节目运作 | 第16-18页 |
(一)民生新闻趋于娱乐化 | 第16-17页 |
(二)片面追求收视率,把吸引观众作为衡量新闻价值的唯一尺度 | 第17页 |
(三)题材低俗化,缺少深度报道 | 第17-18页 |
二、哗众取宠、过于追逐商业利润 | 第18-20页 |
(一)栏目发展走向同质化,栏目风格趋于僵化 | 第18页 |
(二)负面报道过多 | 第18-19页 |
(三)渲染、炒作未求得其正解 | 第19页 |
(四)角色定位不正确,职位越权 | 第19-20页 |
三、农民话语权的缺失 | 第20页 |
第三节 央视《走基层》与电视民生新闻 | 第20-23页 |
第三章 从央视《走基层》栏目看民生新闻的提升 | 第23-47页 |
第一节 从央视《走基层》栏目特点看民生新闻的提升 | 第23-27页 |
一、央视《走基层》栏目产生的背景 | 第23-24页 |
二、央视《走基层》栏目内容 | 第24-25页 |
三、央视《走基层》栏目的特点 | 第25-27页 |
(一)平民性:平民话语权表达,民众新闻喉舌作用更明显 | 第25页 |
(二)真实性:原生态的画面呈现,更令人信服 | 第25-27页 |
第二节 从央视《走基层》栏目定位看民生新闻的提升 | 第27-32页 |
一、以人为本的内容定位 | 第27-28页 |
二、反映群众意愿的功能定位 | 第28-30页 |
三、“公共新闻理念”的融入 | 第30-32页 |
第三节 从央视《走基层》栏目选题策划看民生新闻的提升 | 第32-38页 |
一、栏目选题广泛,折射公共话题 | 第32-33页 |
二、栏目播出形式灵活 | 第33页 |
三、栏目反响热烈,形成良好互动 | 第33-38页 |
第四节 从央视《走基层》的报道形式看民生新闻的提升 | 第38-47页 |
一、央视记者以身作则“走基层” | 第38-43页 |
(一)从基层群众身上汲取养分 | 第39-40页 |
(二)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 第40-42页 |
(三)“真正做到老百姓心坎里去” | 第42-43页 |
二、央视主播深入“走基层” | 第43-47页 |
(一)使主播感受真实,报道形象客观 | 第43-44页 |
(二)主播变得亲切,播音风格亲和 | 第44页 |
(三)使主播放下身段,拉近与民众的关系 | 第44-47页 |
第四章 从央视《走基层》现状看电视民生新闻的反思 | 第47-54页 |
第一节《走基层》栏目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47-50页 |
一、有些媒体报道缺乏新意 | 第48页 |
二、个别记者“报喜不报忧” | 第48-49页 |
三、“跟风”现象严重 | 第49-50页 |
第二节 《走基层》栏目所遇问题及应对策略 | 第50-54页 |
一、使“走基层”成为一种自觉 | 第50-51页 |
二、提升媒体素养,强化社会责任感 | 第51-52页 |
三、加强新闻监管制度,强化责任意识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央视《走基层》栏目带给中国民生新闻的思考 | 第54-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