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9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9-13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24页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1.1 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课题背景 | 第13-14页 |
1.1.2 蓄能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在我国的发展意义 | 第14-15页 |
1.2 问题提出及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2.1 蓄能联供系统整体设计与运行 | 第16-19页 |
1.2.2 三联供系统中蓄能的设计理论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22-2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3.2 论文框架 | 第22-24页 |
第2章 蓄能型联供系统构成及设备模型 | 第24-36页 |
2.1 蓄能燃气轮机冷热电三联供系统构成 | 第24-25页 |
2.2 燃气轮机 | 第25-28页 |
2.2.1 额定工况模型 | 第25-27页 |
2.2.2 变工况模型 | 第27-28页 |
2.3 余热利用装置 | 第28-30页 |
2.3.1 吸收式热泵 | 第28-29页 |
2.3.2 其它余热利用装置 | 第29-30页 |
2.4 蓄能装置 | 第30-35页 |
2.4.1 理想模型 | 第30页 |
2.4.2 质点模型 | 第30-31页 |
2.4.3 蓄能平板模型 | 第31-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系统设备选型与运行策略理论设计方法 | 第36-45页 |
3.1 蓄能联供系统评价方法 | 第36-37页 |
3.2 蓄能/无蓄能联供系统选型与运行策略 | 第37-43页 |
3.2.1 系统模型基本假设 | 第37页 |
3.2.2 蓄能联供系统选型与运行策略 | 第37-40页 |
3.2.3 实际应用举例 | 第40-4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固体显热与相变蓄能理论设计分析 | 第45-59页 |
4.1 三联供系统中蓄能设计问题描述 | 第45-47页 |
4.2 固体显热蓄能 | 第47-53页 |
4.2.1 数学模型 | 第47-49页 |
4.2.2 结果分析 | 第49-53页 |
4.3 相变蓄能 | 第53-54页 |
4.3.1 数学模型 | 第53页 |
4.3.2 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4.4 固体显热蓄能与相变蓄能设计比较 | 第54-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相变蓄能的理论设计方法 | 第59-82页 |
5.1 相变蓄能设计理论 | 第59-75页 |
5.1.1 相变蓄能数学模型 | 第60-64页 |
5.1.2 最佳相变温度求解 | 第64-70页 |
5.1.3 最佳相变温度下的工况分析 | 第70-72页 |
5.1.4 蓄能装置主要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 第72-75页 |
5.2 最佳相变温度确定方法及热力学分析 | 第75-80页 |
5.2.1 传统相变温度确定方法 | 第76-78页 |
5.2.2 考虑吸收机制冷 | 第78-79页 |
5.2.3 考虑吸收机制冷和周期限制 | 第79-8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6章 蓄能材料理想热物性反问题求解 | 第82-98页 |
6.1 最优化问题描述及求解方法 | 第82-91页 |
6.1.1 三联供蓄能装置热质定义 | 第85页 |
6.1.2 目标函数与待优化参数 | 第85-86页 |
6.1.3 约束条件 | 第86-87页 |
6.1.4 优化算法 | 第87-91页 |
6.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91-96页 |
6.2.1 已知条件 | 第91-93页 |
6.2.2 优化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93-96页 |
6.3 结果验证 | 第9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8-101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98-99页 |
7.2 展望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致谢 | 第105-10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