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抗菌素制造论文--四环族抗菌素论文

基于13C同位素标记实验龟裂链霉菌代谢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25页
    1.1 ~(13)C代谢通量分析(~(13)C-MFA)第11-18页
        1.1.1 ~(13)C代谢通量分析原理第11-12页
        1.1.2 ~(13)C标记实验方法第12-14页
        1.1.3 通量模拟算法第14-18页
    1.2 代谢通量分析在链霉菌(Streptomyces)中的应用第18-19页
        1.2.1 链霉菌~(13)C代谢通量分析第18-19页
        1.2.2 基于基因组尺度代谢模型的链霉菌代谢通量分析第19页
    1.3 链霉菌中心碳代谢的研究进展第19-23页
        1.3.1 糖酵解途径第21页
        1.3.2 戊糖磷酸途径第21-22页
        1.3.3 TCA循环第22页
        1.3.4 糖异生途径和回补途径第22-23页
        1.3.5 ED途径第23页
    1.4 龟裂链霉菌(S.rimosus)合成培养基第23-24页
    1.5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第24-25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5-34页
    2.1 实验材料第25-26页
        2.1.1 菌种第25页
        2.1.2 主要仪器第25页
        2.1.3 主要试剂第25-26页
    2.2 培养基配方第26页
    2.3 培养方法第26-27页
        2.3.1 甘油保种和活化第26页
        2.3.2 孢子悬浮液制备第26页
        2.3.3 合成培养基发酵第26页
        2.3.4 天然发酵培养基发酵第26-27页
        2.3.5 微型传感反应器培养第27页
    2.4 分析方法第27-34页
        2.4.1 细胞干重的测定第27页
        2.4.2 葡萄糖含量的测定第27页
        2.4.3 土霉素浓度的测定第27-28页
        2.4.4 有机酸含量的测定第28页
        2.4.5 氨基酸含量的测定第28-29页
        2.4.6 菌体元素组成分析第29页
        2.4.7 发酵过程生理参数计算第29-30页
        2.4.8 菌体蛋白氨基酸标记信息的测定第30-31页
        2.4.9 氨基酸特征片段质量同位素分布矢量MDV的计算第31-33页
        2.4.10 代谢物片段的同位素标记丰度SFL和CNL值的计算方法第33-34页
第三章 适合龟裂链霉菌~(13)C-MFA的合成培养基筛选和优化第34-44页
    3.1 无机氮源的筛选第34-35页
    3.2 无机氮源的进一步确定第35-37页
    3.3 利用响应面方法优化无机氮源合成培养基第37-43页
        3.3.1 Plackett-Burman设计及试验因素考察第37-39页
        3.3.2 最陡爬坡实验第39页
        3.3.3 中心组合试验设计进一步优化第39-43页
        3.3.4 验证性实验第43页
    3.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龟裂链霉菌~(13)C代谢通量分析技术的建立第44-59页
    4.1 龟裂链霉菌代谢网络模型的构建第44-49页
        4.1.1 龟裂链霉菌的糖酵解途径第44-45页
        4.1.2 龟裂链霉菌的戊糖磷酸途径第45页
        4.1.3 龟裂链霉菌的TCA循环途径第45-46页
        4.1.4 龟裂链霉菌的回补途径和乙醛酸循环第46页
        4.1.5 龟裂链霉菌生物量合成前体的组成第46-49页
    4.2 龟裂链霉菌~(13)C代谢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第49-55页
        4.2.1 龟裂链霉菌~(13)C标记实验方法的优化第49-52页
        4.2.2 氨基酸有效片段的选择第52-53页
        4.2.3 中心碳代谢途径中代谢物标记信息的计算第53-55页
    4.3 龟裂链霉菌M4018代谢网络模型的分析和修正第55-58页
        4.3.1 龟裂链霉菌M4018代谢网络部分途径的修正第55-56页
        4.3.2 龟裂链霉菌ED途径的分析第56-57页
        4.3.3 龟裂链霉菌的代谢网络模型第57-58页
    4.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龟裂链霉菌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关系的初步研究第59-71页
    5.1 zwf1基因增强与阻断对龟裂链霉菌形态及中心碳代谢的影响第59-65页
        5.1.1 zwf1~+、Δzwf1和M4018在菌落形态上的变化第59-60页
        5.1.2 zwf1~+、Δzwf1和M4018在天然培养基上生理参数的对比第60页
        5.1.3 zwfl~+、Δzwf1和M4018在S-4培养基上生理参数的对比第60-61页
        5.1.4 zwf1系列突变株的~(13)C-代谢通量分析第61-65页
    5.2 oxyABC基因对龟裂链霉菌形态及中心碳代谢的影响第65-69页
        5.2.1 MR69和M4018在S-4培养基上生理参数的对比第65-66页
        5.2.2 oxyABC突变株的~(13)C-代谢通量分析第66-69页
    5.3 龟裂链霉菌代谢通量分布计算结果第69-70页
    5.4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1-73页
    6.1 结论第71页
    6.2 展望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78页
致谢第78-79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第79-80页
附录第80-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氨基硅油的合成及应用
下一篇:超前侧喷取心钻具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