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6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9页 |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 第9-10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4页 |
一、 关于群众路线理论的研究 | 第10-13页 |
二、 关于民生政治的研究 | 第13-14页 |
第四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及创新点 | 第14-16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三、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群众路线理论的理论渊源及其形成与发展过程 | 第16-24页 |
第一节 群众路线理论的理论渊源 | 第16-19页 |
一、 唯物史观是群众路线理论的主要理论渊源 | 第16-17页 |
二、 群众路线理论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批判继承 | 第17-19页 |
第二节 群众路线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 第19-24页 |
一、 土地革命时期群众路线理论的初步形成 | 第20页 |
二、 抗日战争时期,群众路线理论渐趋成熟 | 第20-21页 |
三、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群众路线理论的曲折发展 | 第21-22页 |
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群众路线理论的创新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民生政治视域下群众路线理论的新内涵 | 第24-36页 |
第一节 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 | 第25-27页 |
一、 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与财产权 | 第25-26页 |
二、 落实好人民群众的平等权与社会保障权 | 第26-27页 |
第二节 落实好人民群众的权力主体地位 | 第27-32页 |
一、 落实好人民群众的知情权 | 第28-29页 |
二、 落实好人民群众的决策参与权 | 第29-31页 |
三、 落实好人民群众的监督权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实现、协调好人民群众利益 | 第32-36页 |
一、 加快经济发展,为促进群众利益的全面实现提供物质保障 | 第33-34页 |
二、 贯彻公正原则,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良好协调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民生政治视域下实践群众路线理论的制度创新 | 第36-48页 |
第一节 社情民意汇集与政务公开制度 | 第37-38页 |
一、 社情民意汇集制度 | 第37页 |
二、 政务公开制度 | 第37-38页 |
第二节 群众参与的民主决策制度 | 第38-40页 |
一、 决策听证制度 | 第39-40页 |
二、 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 | 第40页 |
第三节 利益表达及利益协调制度 | 第40-42页 |
一、 利益表达制度 | 第41页 |
二、 利益协调制度 | 第41-42页 |
第四节 群众监督制度 | 第42-45页 |
一、 信访制度 | 第43-44页 |
二、 群众民主评议制度 | 第44-45页 |
第五节 民生保障制度 | 第45-48页 |
一、 城乡居民低保制度 | 第45-46页 |
二、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 第46页 |
三、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 第46-48页 |
第五章 民生政治视域下群众路线理论的新政治功能 | 第48-60页 |
第一节 巩固和增强了党的执政合法性 | 第48-51页 |
一、 增强党执政的绩效合法性 | 第49-50页 |
二、 巩固党执政的意识形态合法性 | 第50-51页 |
第二节 助推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 | 第51-55页 |
一、 坚持群众路线理论有利于政府部门转变工作理念与作风 | 第51-54页 |
二、 公众满意度成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驱动力 | 第54-55页 |
第三节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55-60页 |
一、 “以人为本”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目标导向 | 第55-56页 |
二、 广大人民群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依靠力量 | 第56-57页 |
三、 只有以群众路线理论作为指导才能更好地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 第57-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