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2-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2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1 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 第15页 |
1.3.2 对比分析法 | 第15页 |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1.4.1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7-28页 |
2.1 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测定方法 | 第17-21页 |
2.1.1 国外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测定方法 | 第17-19页 |
2.1.2 加入中国要素的知识产权测定修正方法 | 第19-20页 |
2.1.3 小结 | 第20-21页 |
2.2 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FDI的关系 | 第21-24页 |
2.2.1 部分学者认为IPR保护强度与FDI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 第23-24页 |
2.2.2 部分学者认为IPR保护强度与FDI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 第24页 |
2.3 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FDI的相关性研究 | 第24-28页 |
第三章 知识产权保护对FDI作用的理论分析 | 第28-35页 |
3.1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OLI理论) | 第28-31页 |
3.2 基于OLI理论的知识产权保护对FDI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31-35页 |
第四章 中国IPR保护强度和FDI增加的实证研究 | 第35-47页 |
4.1 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计量方法 | 第35-37页 |
4.2 IPR保护强度和FDI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37-39页 |
4.2.1 平稳性检验 | 第37-38页 |
4.2.2 协整分析 | 第38页 |
4.2.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38-39页 |
4.3 基于引力方程的IPR保护强度与FDI关系模型 | 第39-47页 |
4.3.1 假设测试 | 第41-42页 |
4.3.2 数据选取 | 第42页 |
4.3.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2-47页 |
第五章 结论以及政策建议 | 第47-55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7-48页 |
5.2 政策分析与建议 | 第48-55页 |
5.2.1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 | 第50-51页 |
5.2.2 加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能力 | 第51-52页 |
5.2.3 强化社会监督 完善执法监督 | 第52页 |
5.2.4 利用高校资源 重视人才培养 | 第52-53页 |
5.2.5 加强企业保护意识 营造社会氛围 | 第53-54页 |
5.2.6 完善知识产权咨询服务系统等配套体系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附录一:表格 | 第60-64页 |
附录二:附图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