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麦抗条锈近等基因系Taichung29~*6/Yr5抗病反应中蛋白质组及相关生理活性物质比较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35页
 1.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流行趋势第10-13页
   ·小麦条锈菌的特征和流行条件第10-11页
   ·小麦条锈菌的侵染过程第11-12页
   ·小麦条锈菌的生理小种第12-13页
 2 植物的抗病机制与小麦抗条锈病研究进展第13-23页
   ·小麦抗条锈病的垂直抗性和抗病基因的研究与利用进展第13-14页
   ·小麦抵御条锈菌侵染的抗性反应具有多样性第14-17页
   ·小麦抗条锈病非专化抗性的研究进展第17-19页
   ·植物抗病过程中叶绿素变化的研究进展第19-20页
   ·小麦抗条锈病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第20-23页
   ·小麦叶片蛋白质复合体的研究第23页
 3 小麦抗病机理研究中的生理生化检测分析方法与技术第23-32页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23-24页
   ·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技术第24页
   ·非变性电泳技术第24-28页
   ·多维液相色谱分离技术第28-29页
   ·表面等离子共振检测技术第29-31页
   ·双向电泳技术第31-32页
   ·生物大分子质谱鉴定技术第32页
 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2-35页
第二章 小麦叶片叶绿素和叶绿体的提取及叶绿素含量分析第35-42页
 1 材料第35页
   ·材料来源第35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35页
   ·主要药品和试剂第35页
 2 方法第35-36页
   ·材料处理第35-36页
   ·小麦叶片叶绿素的提取第36页
   ·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第36页
   ·粗叶绿体的提取第36页
   ·不连续蔗糖梯度离心纯化叶绿体第36页
 3 结果与讨论第36-41页
   ·病原菌的繁殖和接种方法及发病条件控制第36-37页
   ·接种CY32 导致的叶绿素提取液颜色变化因材料不同而异第37-38页
   ·接种 CY32 对不同材料两种叶绿素含量和比例的影响第38-40页
   ·完整小麦叶片叶绿体的提取与纯化第40-41页
 4 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小麦叶片接种条锈菌后次生代谢产物的比较分析第42-51页
 1 材料第42页
   ·材料来源第42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42页
   ·主要药品第42页
 2 方法第42-44页
   ·小麦材料处理第42页
   ·小麦叶片总代谢产物提取第42-43页
   ·小麦叶片植物内源激素 IAA,NAA,ABA 的提取第43页
   ·植物内源激素 IAA, NAA, ABA 标准曲线的第43页
   ·小麦叶片次生代谢物GC-MS 测量第43-44页
   ·三种内源植物激素 IAA, NAA, ABA 的 GC-MS 定量第44页
 3 结果与讨论第44-50页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44-46页
   ·接种 CY32 对不同材料叶片中次生代谢物种类数和含量的影响第46-48页
   ·接种 CY32 对不同材料叶片内源 NAA、IAA、ABA 含量的影响第48-50页
 4 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小麦叶片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建立和初步比较第51-61页
 1 材料第51-52页
   ·材料来源第51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51页
   ·主要药品第51-52页
 2 方法第52-55页
   ·小麦材料处理第52页
   ·小麦叶片总蛋白的提取第52页
   ·胞间液蛋白的提取第52页
   ·叶绿体的膜蛋白的溶解第52-53页
   ·蛋白质 SDS-PAGE 电泳第53页
   ·Blue Native PAGE 电泳第53页
   ·胶内酶切第53-54页
   ·叶绿体的膜蛋白的溶解第54页
   ·数据库检索第54-55页
 3 结果与讨论第55-61页
   ·叶片总蛋白的SDS-PAGE 电泳结果比较第55页
   ·叶片胞间蛋白的 SDS-PAGE 电泳结果比较第55-56页
   ·不同材料CY32 接种前后的叶片胞间蛋白与总蛋白比较分析第56-57页
   ·蛋白质复合体的提取与质谱分析第57-61页
全文小结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76页
致谢第76-77页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川西北高寒草地土壤活性铁空间异质性及其与碳、磷的比较
下一篇:利用川香29B/Lemont重组自交系分析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