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土壤团聚体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1.1 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机制和内涵 | 第10-11页 |
1.1.2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第11页 |
1.1.3 土壤团聚体的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1.4 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 第12页 |
1.1.5 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的关系 | 第12-13页 |
1.2 土壤有机碳及其矿化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2.1 土壤有机碳的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2 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团聚体的关系 | 第14页 |
1.2.3 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内涵 | 第14-15页 |
1.2.4 植被恢复与土壤碳矿化的关系 | 第15页 |
1.2.5 植被类型对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 第15-16页 |
1.3 植被恢复对土壤性质影响的研究展望 | 第16-18页 |
1.4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8页 |
1.5 研究现状及本研究特色 | 第18-19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9-24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9页 |
2.2 样地选择 | 第19-20页 |
2.3 样地设置 | 第20页 |
2.4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2.4.1 土壤取样 | 第20页 |
2.4.2 马尾松和枫香林地乔木调查 | 第20页 |
2.4.3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20-21页 |
2.4.4 植物生物量的测定 | 第21页 |
2.4.5 土壤团聚体的分离和分析 | 第21-23页 |
2.5 技术路线 | 第23页 |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第23-24页 |
第3章 丘陵红壤区土壤养分含量的分配格局 | 第24-32页 |
3.1 引言 | 第24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3.2.1 研究材料 | 第24-25页 |
3.2.2 实验设计与方法 | 第25页 |
3.2.3 数据处理 | 第2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5-29页 |
3.3.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 第25页 |
3.3.2 生物量的估算及其分配格局 | 第25-27页 |
3.3.3 土壤养分含量及其空间动态变化 | 第27-29页 |
3.4 讨论 | 第29-30页 |
3.5 小结 | 第30-32页 |
第4章 两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养分含量的空间动态变化 | 第32-49页 |
4.1 引言 | 第32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4.2.1 研究材料 | 第32-33页 |
4.2.2 实验设计与方法 | 第33页 |
4.2.3 数据处理 | 第33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3-47页 |
4.3.1 不同团聚体含量的方差分析 | 第33-34页 |
4.3.2 土壤团聚体组成的空间分布格局 | 第34-38页 |
4.3.3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氮磷含量的方差分析 | 第38-39页 |
4.3.4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动态变化 | 第39-41页 |
4.3.5 土壤团聚体全氮含量的空间动态变化 | 第41-44页 |
4.3.6 土壤团聚体全磷含量的空间动态变化 | 第44-47页 |
4.4 讨论 | 第47-48页 |
4.5 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丘陵退化红壤区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矿化 | 第49-70页 |
5.1 引言 | 第49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5.2.1 研究材料 | 第49-50页 |
5.2.2 实验设计与方法 | 第50页 |
5.2.3 数据处理 | 第50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0-68页 |
5.3.1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矿化量的方差分析 | 第50-54页 |
5.3.2 不同培养时间段表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矿化量 | 第54-61页 |
5.3.3 不同培养时间段深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矿化量 | 第61-68页 |
5.4 讨论 | 第68-69页 |
5.5 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结论 | 第70-71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