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2平台的SONY Cyber-shot影像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开发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系统设计思想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系统需求与可行性分析 | 第13-16页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第13-14页 |
2.1.1 拍摄需求 | 第13页 |
2.1.2 优化设计需求 | 第13-14页 |
2.2 系统可行性分析 | 第14-16页 |
2.2.1 技术可行性 | 第14页 |
2.2.2 操作可行性 | 第14-15页 |
2.2.3 经济可行性 | 第15-16页 |
第三章 系统研究目的与成果 | 第16-23页 |
3.1 系统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6页 |
3.2 系统研究基础成果 | 第16-23页 |
3.2.1 I2C Command 语法解析 | 第16-18页 |
3.2.2 寄存器对应功能参数表 | 第18-19页 |
3.2.3 手动参数调节基本框架 | 第19-20页 |
3.2.4 色彩系统技术基础 | 第20-22页 |
3.2.5 闪光控制技术基础 | 第22-23页 |
第四章 系统概要设计及详细设计 | 第23-42页 |
4.1 系统概要设计 | 第23-26页 |
4.1.1 智能闪光与对焦系统 | 第23-24页 |
4.1.2 场景功能模式 | 第24页 |
4.1.3 曝光锁和 HDR 模式 | 第24-25页 |
4.1.4 手动功能 | 第25-26页 |
4.1.5 系统优化概要 | 第26页 |
4.2 系统整体设计 | 第26-35页 |
4.2.1 整体软件框架 | 第26-29页 |
4.2.2 整体硬件框架 | 第29-33页 |
4.2.3 相机系统结构 | 第33-35页 |
4.3 系统详细设计 | 第35-42页 |
4.3.1 手动曝光模块 | 第35-36页 |
4.3.2 智能闪光与对焦系统模块 | 第36-37页 |
4.3.3 Enhance Mode 功能模块 | 第37页 |
4.3.4 手动功能模块 | 第37-38页 |
4.3.5 冲突设计 | 第38-42页 |
第五章 系统的实现 | 第42-73页 |
5.1 基础功能的实现 | 第42-50页 |
5.1.1 寄存器使用情况 | 第42-44页 |
5.1.2 基础函数及其实现 | 第44-46页 |
5.1.3 系统初始化 | 第46-50页 |
5.2 系统功能的实现 | 第50-66页 |
5.2.1 Enhance Mode 模式 | 第50-51页 |
5.2.2 智能闪光模块 | 第51-56页 |
5.2.3 智能对焦模块 | 第56-60页 |
5.2.4 智能闪光与智能对焦模块整合 | 第60-62页 |
5.2.5 手动调节模式 | 第62-64页 |
5.2.6 手动曝光模式 | 第64-66页 |
5.2.7 T 门优先模式 | 第66页 |
5.3 系统优化 | 第66-73页 |
5.3.1 GUI 性能优化 | 第66-69页 |
5.3.2 色彩系统优化 | 第69-73页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第73-86页 |
6.1 系统运行测试 | 第73-74页 |
6.1.1 智能对焦与闪光系统运行测试 | 第73页 |
6.1.2 手动功能运行测试 | 第73-74页 |
6.2 系统性能测试 | 第74-86页 |
6.2.1 Enhance Mode 夜景测试 | 第74-76页 |
6.2.2 智能闪光与对焦系统微距测试 | 第76-79页 |
6.2.3 闪光快慢同步测试 | 第79-82页 |
6.2.4 红绿色偏校正对比测试 | 第82-84页 |
6.2.5 白平衡校正评估测试 | 第84-85页 |
6.2.6 高动态范围感光 HDR 测试 | 第85-86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附录 | 第90-145页 |
附录 1 | 第90-93页 |
附录 2 | 第93-97页 |
附录 3 | 第97-99页 |
附录 4 | 第99-104页 |
附录 5 | 第104-111页 |
附录 6 | 第111-126页 |
附录 7 | 第126-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