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8-9页 |
| 引言 | 第9页 |
|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立法渊源和犯罪构成 | 第9-14页 |
| (一)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立法渊源 | 第9-11页 |
| (二)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犯罪构成 | 第11-12页 |
| (三)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构成要件中存在的争议问题 | 第12-14页 |
| 1. 金融机构是否可以构成本罪争议 | 第12页 |
| 2. “不特定对象”范围争议 | 第12-13页 |
| 3. “扰乱金融秩序”属性争议 | 第13-14页 |
| 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民间借贷行为认定的模糊性 | 第14-17页 |
| (一) 我国民间借贷概况 | 第14-15页 |
| (二) 两者难以界定的原因 | 第15-16页 |
| (三)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民间借贷行为界定 | 第16-17页 |
| 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具体认定标准 | 第17-21页 |
| (一) 借用合法经营形式吸收资金的认定 | 第17-18页 |
| (二) 承诺给予还本付息或回报的认定 | 第18页 |
| (三) 吸收资金方式公开性与吸收对象公众性的认定 | 第18-21页 |
| 1. 借款数额 | 第19页 |
| 2. 公开宣传 | 第19页 |
| 3. 存在经常性的营业活动 | 第19-20页 |
| 4. “口口相传”认定 | 第20-21页 |
| 四、完善我国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认定的法律建议 | 第21-24页 |
| (一) 目前相关立法的缺陷 | 第21-23页 |
| (二)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法律适用条文的完善 | 第23页 |
| (三) 完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主体认定 | 第23-24页 |
| (四) 完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行为的认定 | 第24页 |
| 结论 | 第24-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26-29页 |
| 致谢 | 第29-30页 |
| 研究生履历 | 第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