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棉论文

棉花海陆种间偏分离与杂种衰败遗传机理及效应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3页
缩略语表第14-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37页
    1.1 基因组水平物种生殖隔离研究进展第15-22页
        1.1.1 基因组水平的生殖隔离机制第15-19页
            1.1.1.1 生殖隔离的类型第15-16页
            1.1.1.2 基因组水平的生殖隔离类型第16-18页
            1.1.1.3 物种形成中生殖隔离的进化第18-19页
        1.1.2 基于偏分离的生殖隔离位点检测第19-22页
    1.2 棉花的起源、分化及种间杂交第22-36页
        1.2.1 棉属植物起源与分化第26-27页
        1.2.2 棉属二倍体种的分布、分类及多样性第27-30页
        1.2.3 异源四倍体棉种的起源、进化及驯化第30-36页
            1.2.3.1 异源四倍体棉种的起源、进化第30-32页
            1.2.3.2 异源四倍体棉花驯化第32-35页
            1.2.3.3 异源四倍体棉种间的基因交流第35-36页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6-37页
第二章 棉花偏分离染色体的遗传机理分析第37-83页
    2.1 前言第37-38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38-41页
        2.2.1 实验材料和群体构建第38页
        2.2.2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38-40页
        2.2.3 引物的挑选、PCR扩增及基因型分析第40页
        2.2.4 标记的偏分离检测第40页
        2.2.5 基因组偏分离位点 (SDL) 检测第40页
        2.2.6 SDL区域的基因鉴定和富集分析第40-41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41-80页
        2.3.1 棉花偏分离染色体2号染色体上偏分离模式分析第41-53页
            2.3.1.1 基于回交群体分析配子选择对2号染色体偏分离的影响第41-45页
            2.3.1.2 基于正反交F_2群体分析合子选择对2号染色体偏分离的影响第45-48页
            2.3.1.3 群体比较分析配子选择和合子选择对2号染色体偏分离的影响第48-49页
            2.3.1.4 棉花2号染色体上偏分离位点检测第49-52页
            2.3.1.5 棉花2号染色体SDL区域的基因鉴定和功能注释第52-53页
        2.3.2 棉花偏分离染色体16号染色体上偏分离模式分析第53-68页
            2.3.2.1 基于回交群体分析配子选择对16号染色体偏分离的影响第53-58页
            2.3.2.2 基于正反交F_2群体分析合子选择对16号染色体偏分离的影响第58-63页
            2.3.2.3 群体比较分析配子选择和合子选择对16号染色体偏分离的影响第63页
            2.3.2.4 16号染色体上偏分离位点检测第63-67页
            2.3.2.5 棉花16号染色体SDL区域的基因鉴定和功能注释第67-68页
        2.3.3 棉花偏分离染色体18号染色体上偏分离模式分析第68-80页
            2.3.3.1 基于回交群体分析配子选择对18号染色体偏分离的影响第68-72页
            2.3.3.2 基于正反交F_2群体分析合子选择对18号染色体偏分离的影响第72-75页
            2.3.3.3 群体比较分析配子选择和合子选择对18号染色体偏分离的影响第75-76页
            2.3.3.4 棉花18号染色体上偏分离位点检测第76-79页
            2.3.3.5 棉花18号染色体SDL区域的基因鉴定和功能注释第79-80页
    2.4 讨论第80-83页
        2.4.1 海陆种间杂交偏分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第80-81页
        2.4.2 配子选择和合子选择与偏分离第81-82页
        2.4.3 SDL区域基因鉴定及富集分析第82-83页
第三章 棉花偏分离染色体上陆海杂种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第83-108页
    3.1 前言第83-84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84-85页
        3.2.1 实验材料和田间种植第84页
        3.2.2 农艺性状调查第84页
        3.2.3 数据分析第84-85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85-105页
        3.3.1 亲本及BC_1F_2群体的产量性状和早熟性状的表现第85-96页
        3.3.2 棉花早熟性、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第96-97页
        3.3.3 棉花早熟性、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QTL定位第97-105页
            3.3.3.1 纤维品质性状的QTL定位第97-102页
            3.3.3.2 产量性状的QTL定位第102页
            3.3.3.3 早熟性状的QTL定位第102-105页
    3.4 讨论第105-108页
        3.4.1 作图群体选择第105-106页
        3.4.2 群体间QTL比较分析第106-108页
第四章 棉花海陆种间杂种衰败与基因组杂合度的关系研究第108-122页
    4.1 前言第108-109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109-111页
        4.2.1 植物材料第109-110页
        4.2.2 针对种间杂种衰败的营养性状和繁殖性状调查第110页
        4.2.3 群体的基因型分析第110页
        4.2.4 连锁不平衡分析第110-111页
        4.2.5 基因组杂合度的计算第111页
        4.2.6 基因杂合度对杂种个体的表型效应分析第111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111-119页
        4.3.1 种间F_2群体的杂种衰败第111-114页
        4.3.2 标记间独立性的连锁不平衡检验第114-115页
        4.3.3 种间群体的个体基因组杂合度分布第115-116页
        4.3.4 基因组杂合度与杂种衰败的关系分析第116-119页
    4.4 讨论第119-122页
        4.4.1 基因组杂合度计算方法的优化第119-120页
        4.4.2 棉花种间杂种衰败的遗传机理第120页
        4.4.3 基因组杂合度与杂种衰败的关系第120-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42页
附录 1 SDL检测的SAS代码第142-143页
附录 2 SDL区域临近区域基因的位置及其功能注释第143-145页
附录3 海陆种间F_2群体基因组杂合度计算所用SSR标记第145-146页
附录4 评估基因组杂合度 (MHI) 计算程序第146-147页
作者简介第147-148页
致谢第148-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养猪户认知结构与规模化选择的意愿研究
下一篇:含富氮二羧酸的Keggin型多酸配位聚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