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19页 |
1.1 高分子合金的概述 | 第9页 |
1.2 PC、ABS以及其合金概述 | 第9-12页 |
1.2.1 聚碳酸酯 | 第9-10页 |
1.2.2 ABS塑料 | 第10页 |
1.2.3 PC/ABS合金 | 第10-11页 |
1.2.4 PC/ABS合金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11-12页 |
1.3 PC/ABS相容性研究 | 第12-15页 |
1.3.1 增容作用的类型 | 第13页 |
1.3.2 增容作用的物理本质 | 第13-14页 |
1.3.3 增容剂的类型 | 第14页 |
1.3.4 PC/ABS增容改性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4 PC/ABS阻燃性研究 | 第15-17页 |
1.4.1 聚合物的燃烧过程和反应机理 | 第15-16页 |
1.4.2 阻燃剂的分类 | 第16页 |
1.4.3 阻燃机理 | 第16-17页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9页 |
2 实验部分 | 第19-27页 |
2.1 实验所需仪器和设备 | 第19-20页 |
2.2 实验原料 | 第20页 |
2.3 实验流程及工艺 | 第20-21页 |
2.4 实验样品制备 | 第21-22页 |
2.4.1 PC/ABS合金材料的制备 | 第21页 |
2.4.2 注塑成型样条制备 | 第21-22页 |
2.5 性能测试 | 第22-27页 |
2.5.1 加工性能的测定 | 第22页 |
2.5.2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 | 第22页 |
2.5.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22页 |
2.5.4 熔体流动速率(MFR)的测定 | 第22页 |
2.5.5 力学性能的测定 | 第22-23页 |
2.5.6 硬度的测定 | 第23页 |
2.5.7 热失重分析(TGA) | 第23页 |
2.5.8 热变形温度的测定 | 第23-24页 |
2.5.9 氧指数测试 | 第24页 |
2.5.10 垂直燃烧等级测定 | 第24-27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7-46页 |
3.1 基体组分含量对PC/ABS合金性能的影响 | 第27-32页 |
3.1.1 不同基体组分含量的PC/ABS合金力学性能研究 | 第27-30页 |
3.1.2 不同基体组分含量的PC/ABS合金热性能的研究 | 第30-31页 |
3.1.3 不同基体组分含量的PC/ABS合金加工流动性能的研究 | 第31页 |
3.1.4 不同基本组分含量对PC/ABS合金冲击断面微观形貌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 增容剂对PC/ABS合金相容性的影响 | 第32-39页 |
3.2.1 不同增容剂对PC/ABS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2-35页 |
3.2.2 不同增容剂及用量对PC/ABS (70/30)合金加工流动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3 不同增容剂对PC/ABS (70/30)合金流变性能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4 不同增容剂及其含量对PC/ABS(70/30)合金热变形温度的影响 | 第37页 |
3.2.5 不同增容剂及其含量对PC/ABS (70/30)合金硬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6 不同增容剂及其含量对PC/ABS (70/30)合金冲击断面微观形貌影响 | 第38-39页 |
3.3 不同阻燃体系对PC/ABS (70/30)合金综合性能的影响 | 第39-46页 |
3.3.1 不同阻燃体系对PC/ABS (70/30)合金力学性能影响 | 第39-40页 |
3.3.2 不同阻燃体系对PC/ABS (70/30)合金阻燃性能影响 | 第40-41页 |
3.3.3 不同阻燃体系对PC/ABS (70/30)合金加工性能影响 | 第41-42页 |
3.3.4 DSC分析阻燃体系对合金相容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5 SEM分析阻燃体系对合金性能影响 | 第43-44页 |
3.3.6 TGA分析阻燃体系对合金性能影响 | 第44-46页 |
4 结论 | 第46-48页 |
5 展望 | 第48-49页 |
6 参考文献 | 第49-56页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6-57页 |
8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