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注释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6页 |
1.2.1 空中加油技术的意义 | 第13-14页 |
1.2.2 硬式空中加油系统 | 第14-15页 |
1.2.3 自主空中加油的意义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1 硬式空中加油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3.2 受油机飞行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3 国内外飞机尾涡流场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气流场模型 | 第20-42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加油机尾涡场等效模型 | 第20-33页 |
2.2.1 尾涡模型 | 第20-23页 |
2.2.2 加油机尾涡场对受油机影响的分析 | 第23-25页 |
2.2.3 加油机尾涡流场对受油机干扰的等效模型 | 第25-32页 |
2.2.4 不同路径下尾涡流场对受油机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32-33页 |
2.3 大气湍流模型 | 第33-37页 |
2.3.1 大气湍流现象 | 第33页 |
2.3.2 大气湍流模型 | 第33-35页 |
2.3.3 大气湍流仿真模型 | 第35-37页 |
2.4 发动机尾喷流模型 | 第37-41页 |
2.4.1 加油机发动机尾喷流 | 第37页 |
2.4.2 尾喷流模型 | 第37-41页 |
2.5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受油机非线性模型建立与受扰分析 | 第42-53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受油机模型 | 第42-48页 |
3.2.1 坐标系定义 | 第42-43页 |
3.2.2 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 第43-44页 |
3.2.3 受油机模型建立 | 第44-48页 |
3.3 受油机受扰分析 | 第48-52页 |
3.3.1 受油机模型配平 | 第48-49页 |
3.3.2 在受油机模型中加入干扰后的响应 | 第49-52页 |
3.4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基于比例积分的受油机线性二次型控制系统设计 | 第53-59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基于比例积分的受油机线性二次型控制系统设计 | 第53-56页 |
4.2.1 受油机模型线性化 | 第53-54页 |
4.2.2 基于比例积分的线性二次型控制器 | 第54页 |
4.2.3 受油机LQR-PI控制系统设计 | 第54-56页 |
4.3 LQR-PI控制系统作用下受油机的性能验证 | 第56-58页 |
4.3.1 仿真环境设定 | 第56页 |
4.3.2 考虑受油机实际输入量的受限 | 第56-57页 |
4.3.3 受油机轨迹追踪响应 | 第57-58页 |
4.4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基于滑模的受油机动态逆控制系统设计 | 第59-72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受油机非线性动态逆控制器设计 | 第59-66页 |
5.2.1 非线性动态逆控制 | 第59-60页 |
5.2.2 制导律设计 | 第60-63页 |
5.2.3 受油机动态逆飞行控制系统设计 | 第63-66页 |
5.3 考虑干扰后的动态逆制导律及滑模干扰观测器设计 | 第66-69页 |
5.3.1 考虑干扰后的受油机制导律 | 第66-67页 |
5.3.2 滑模干扰观测器设计 | 第67-69页 |
5.4 不同控制策略下受油机抗干扰性能验证 | 第69-71页 |
5.5 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受油机控制系统综合分析 | 第72-86页 |
6.1 引言 | 第72页 |
6.2 实际气流场干扰环境下受油机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第72-84页 |
6.2.1 加油机尾涡流场和发动机尾喷流场干扰下受油机的响应 | 第72-80页 |
6.2.2 大气湍流场干扰下受油机的响应 | 第80-84页 |
6.3 硬式空中加油对接和加油阶段注意事项 | 第84-85页 |
6.4 小结 | 第85-86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6-89页 |
7.1 工作总结 | 第86-87页 |
7.2 后续展望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