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县斜坡构造演化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5页 |
1.1 课题来源以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2页 |
1.5 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 第12-15页 |
1.5.1 主要认识 | 第12-13页 |
1.5.2 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饶阳凹陷地质特征 | 第15-19页 |
2.1 饶阳凹陷构造位置 | 第15-16页 |
2.2 地层发育 | 第16-17页 |
2.3 构造格局 | 第17-19页 |
第三章 蠡县斜坡构造变形特征 | 第19-39页 |
3.1 蠡县斜坡构造位置及构造格局 | 第19-21页 |
3.1.1 蠡县斜坡构造位置 | 第19-20页 |
3.1.2 蠡县斜坡构造格局 | 第20-21页 |
3.2 蠡县斜坡地层发育特征 | 第21-24页 |
3.3 断裂特征 | 第24-26页 |
3.3.1 断层展布形态 | 第24-26页 |
3.4 蠡县斜坡构造样式分析 | 第26-28页 |
3.4.1 断裂组合样式 | 第26-27页 |
3.4.2 伸展构造样式 | 第27-28页 |
3.5 断裂系统 | 第28-29页 |
3.6 构造演化分析 | 第29-39页 |
3.6.1 饶阳凹陷构造演化特征 | 第29-32页 |
3.6.2 蠡县斜坡构造演化分析 | 第32-37页 |
3.6.3 蠡县斜坡新生代构造演化阶段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成藏条件及构造控藏 | 第39-61页 |
4.1 成藏条件分析 | 第39-44页 |
4.1.1 烃源岩特征及分布 | 第39-40页 |
4.1.2 储层发育特征 | 第40-41页 |
4.1.3 生储盖组合特征 | 第41-42页 |
4.1.4 圈闭类型 | 第42-43页 |
4.1.5 油气运移 | 第43-44页 |
4.2 构造与油气运聚 | 第44-46页 |
4.3 断层封闭性分析 | 第46-61页 |
4.3.1 封闭机理及评价标准 | 第46-47页 |
4.3.2 侧向封闭性 | 第47-58页 |
4.3.3 垂向封闭性 | 第58-61页 |
第五章 油气富集规律与成藏模式 | 第61-69页 |
5.1 油气分布特征 | 第61-63页 |
5.1.1 油气藏分布位置 | 第61-62页 |
5.1.2 油气藏赋存层位 | 第62-63页 |
5.2 油藏类型 | 第63-64页 |
5.3 油气富集规律与控制因素分析 | 第64-65页 |
5.4 油气成藏模式 | 第65-69页 |
5.4.1 斜坡北部复合成藏模式 | 第65-66页 |
5.4.2 斜坡中南部成藏模式 | 第66-6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作者简介 | 第79-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