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精灸灸度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
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6-22页 |
1.1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认识 | 第16-17页 |
1.1.1 流行病学研究 | 第16页 |
1.1.2 生理病理 | 第16页 |
1.1.3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 第16-17页 |
1.2 中医对颈椎病认识 | 第17-18页 |
1.2.1 病名认识 | 第17页 |
1.2.2 中医病因病机 | 第17页 |
1.2.3 颈椎病针灸经络及取穴原理 | 第17-18页 |
1.3 现代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概况 | 第18页 |
1.4 灸法治疗痛症的研究 | 第18-19页 |
1.4.1 中医对灸法治疗痛症的认识 | 第18页 |
1.4.2 现代医学对灸法治疗痛症的认识 | 第18-19页 |
1.5 灸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研究 | 第19-20页 |
1.5.1 温针灸 | 第19页 |
1.5.2 热敏灸 | 第19页 |
1.5.3 麦粒灸 | 第19-20页 |
1.6 灸度研究概况 | 第20页 |
1.6.1 灸度与温度效应的关系 | 第20页 |
1.6.2 灸度与艾柱制作的关系 | 第20页 |
1.6.3 灸度与生理变化的关系 | 第20页 |
1.6.4 灸度与皮肤灼烧程度的关系 | 第20页 |
1.7 小结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2-28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2-24页 |
2.1.1 课题来源 | 第22页 |
2.1.2 病例来源 | 第22页 |
2.1.3 诊断标准 | 第22-23页 |
2.1.4 纳入标准 | 第23页 |
2.1.5 排除标准 | 第23-24页 |
2.1.6 剔除标准 | 第24页 |
2.1.7 脱落和退出试验 | 第24页 |
2.1.8 特殊情况处理 | 第24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4-28页 |
2.2.1 病例分组 | 第24-25页 |
2.2.2 治疗方案 | 第25页 |
2.2.3 疗效评价 | 第25-26页 |
2.2.4 评价时点 | 第26页 |
2.2.5 不良事件记录 | 第26页 |
2.2.6 依从性评测 | 第26页 |
2.2.7 统计学分析 | 第26-27页 |
2.2.8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结果及分析 | 第28-37页 |
3.1 结果比较 | 第28-32页 |
3.1.1 人口学资料比较 | 第28页 |
3.1.2 NPQ、VAS、MPQ量表基线比较 | 第28页 |
3.1.3 NPQ量表评分结果 | 第28-30页 |
3.1.4 VAS量表评分结果 | 第30页 |
3.1.5 MPQ量表评分结果 | 第30-31页 |
3.1.6 有效率比较 | 第31-32页 |
3.2 不良反应观察 | 第32页 |
3.3 病例完成与脱落、剔除情况 | 第32页 |
3.3.1 病例脱落病例 | 第32页 |
3.3.2 脱落情况分析 | 第32页 |
3.4 讨论与分析 | 第32-35页 |
3.4.1 立论依据 | 第32-33页 |
3.4.2 选穴依据 | 第33页 |
3.4.3 疗效评价指标选择依据 | 第33-34页 |
3.4.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4-35页 |
3.5 研究中存在问题 | 第35页 |
3.6 设想与展望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附录 | 第42-53页 |
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