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课题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铋系光催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5-22页 |
1.2.1 铋系光催化剂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1.2.1.1 BiVO_4 | 第15-16页 |
1.2.1.2 Bi_2MoO_6 | 第16-17页 |
1.2.1.3 Bi_2O_3 | 第17页 |
1.2.1.4 Bi_2WO_6 | 第17-18页 |
1.2.1.5 高价铋化合物 | 第18-20页 |
1.2.2 光催化作用原理 | 第20-22页 |
1.3 影响半导体铋系异质结光催化材料性能的因素 | 第22-24页 |
1.4 光催化技术的应用 | 第24-27页 |
1.4.1 空气净化领域 | 第25-26页 |
1.4.2 光催化技术应用于水体净化 | 第26-27页 |
1.4.2.1 有机污染物降 | 第26-27页 |
1.4.2.2 无机污染物的光催化 | 第27页 |
1.5 光催化技术的前景 | 第27页 |
1.6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实验设计及创新点 | 第27-30页 |
1.6.1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 | 第27-28页 |
1.6.2 本论文实验设计 | 第28页 |
1.6.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30-39页 |
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 第30-31页 |
2.1.1 实验所用化学试剂 | 第30页 |
2.1.2 常用仪器设备 | 第30-31页 |
2.2 实验测试与分析 | 第31-34页 |
2.2.1 X-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 | 第31-32页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形貌分析 | 第32-33页 |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 第33页 |
2.2.4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33页 |
2.2.5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分析 | 第33-34页 |
2.3 光催化性能表征 | 第34-39页 |
2.3.1 罗丹明B(RhB) | 第34-35页 |
2.3.2 亚甲基蓝(MB) | 第35-36页 |
2.3.3 光催化反应的光源 | 第36页 |
2.3.4 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36-38页 |
2.3.5 空白实验 | 第38-39页 |
第三章 BiOBr/BiVO_4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39-49页 |
3.1 引言 | 第39-4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0-41页 |
3.2.1 BiOBr的制备 | 第40页 |
3.2.2 BiVO_4的制备 | 第40-41页 |
3.2.3 BiOBr/BiVO_4的制备 | 第4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8页 |
3.3.1 XRD分析 | 第41-42页 |
3.3.2 FT-IR分析 | 第42-43页 |
3.3.3 SEM和TEM分析 | 第43-44页 |
3.3.4 UV-Vis DRS分析 | 第44-45页 |
3.3.5 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45-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CuO/BiOBr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 第49-60页 |
4.1 引言 | 第49-5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1-52页 |
4.2.1 CuO的制备 | 第51页 |
4.2.2 BiOBr的制备 | 第51-52页 |
4.2.3 CuO/BiOBr的制备 | 第52页 |
4.3 CuO/BiOBr的结果与讨论 | 第52-58页 |
4.3.1 XRD分析 | 第52-53页 |
4.3.2 SEM分析 | 第53-55页 |
4.3.2.1 200 ℃、300℃、400℃下CuO的SEM图 | 第53-55页 |
4.3.2.2 CuO/BiOBr的SEM图 | 第55页 |
4.3.3 不同比例的催化剂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4 不同煅烧温度下形成的CuO/BiOBr对MB的降解 | 第56-57页 |
4.3.5 不同浓度的MB溶液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7-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专利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