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立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环境污染与光催化技术 | 第13-14页 |
1.3 二氧化钛晶体结构 | 第14-15页 |
1.4 二氧化钛的光催化反应机理 | 第15-16页 |
1.5 高孔隙多孔钛及其制备方法 | 第16-24页 |
1.5.1 粉末冶金法 | 第17-20页 |
1.5.2 浆料发泡法 | 第20-21页 |
1.5.3 钛纤维烧结法 | 第21-22页 |
1.5.4 等离子喷涂法 | 第22页 |
1.5.5 等离子体活化烧结法 | 第22-23页 |
1.5.6 3D打印技术 | 第23-24页 |
1.6 TiO_2纳米管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 第24-26页 |
1.6.1 模板合成法 | 第25页 |
1.6.2 阳极氧化法 | 第25-26页 |
1.7 论文主要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6-28页 |
第2章 高孔隙率纳米结构多孔钛的制备与表征 | 第28-41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28-33页 |
2.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28-30页 |
2.2.2 样品制备 | 第30-33页 |
2.3 样品的表征 | 第33-35页 |
2.3.1 孔隙率及开孔隙率 | 第33页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33-34页 |
2.3.3 X射线衍射仪 | 第34页 |
2.3.4 力学性能测试 | 第34-35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5-40页 |
2.4.1 造孔剂法制备的多孔钛结构形貌分析 | 第35-36页 |
2.4.2 泡沫浸渍法制备的多孔钛结构形貌分析 | 第36-37页 |
2.4.3 双氧水发泡法制备的多孔钛结构形貌分析 | 第37-38页 |
2.4.4 多孔钛表面晶相结构分析 | 第38-39页 |
2.4.5 力学性能分析 | 第39-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纳米结构多孔钛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 | 第41-53页 |
3.1 引言 | 第41-42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42-44页 |
3.2.1 材料试剂及实验仪器 | 第42页 |
3.2.2 光催化实验 | 第42-43页 |
3.2.3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试 | 第43页 |
3.2.4 羟基自由基检测 | 第43-4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2页 |
3.3.1 多孔钛结构对其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4-46页 |
3.3.2 晶型对多孔钛-TiO_2纳米管薄膜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6-48页 |
3.3.3 羟基自由基分析 | 第48页 |
3.3.4 多孔钛-TiO_2纳米薄膜对甲基橙降解的重复使用性能 | 第48-49页 |
3.3.5 多孔钛-TiO_2纳米管薄膜光催化降解苯酚溶液 | 第49-50页 |
3.3.6 TiO_2薄膜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 | 第50-51页 |
3.3.7 吸附性能 | 第51-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纳米结构多孔钛去除六价铬的研究 | 第53-61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3-55页 |
4.2.1 Cr(Ⅵ)溶液及其标准曲线 | 第53-54页 |
4.2.2 多孔钛对Cr(Ⅵ)吸附实验 | 第54-55页 |
4.3 光催化还原Cr(Ⅵ)实验 | 第55-56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6-60页 |
4.4.1 溶液初始pH对Cr(Ⅵ)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56-57页 |
4.4.2 溶液初始浓度对Cr(Ⅵ)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57-58页 |
4.4.3 时间对Cr(Ⅵ)吸附作用的影响 | 第58页 |
4.4.4 溶液初始pH对Cr(Ⅵ)光催化还原性能的影响 | 第58-59页 |
4.4.5 溶液初始浓度对Cr(Ⅵ)光催化还原性能的影响 | 第59-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