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共同作用理论研究状况的概述 | 第12-15页 |
1.2.1 共同作用的国外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2.2 共同作用的国内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3 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作用分析方法的发展 | 第15-16页 |
1.4 本课题所研究的内容 | 第16-17页 |
2 地基—桩筏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理论与分析方法 | 第17-27页 |
2.1 共同作用的机理分析 | 第17-18页 |
2.1.1 上部结构刚度的影响 | 第17页 |
2.1.2 基础刚度的影响 | 第17-18页 |
2.1.3 地基刚度的影响 | 第18页 |
2.2 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分析方法 | 第18-19页 |
2.2.1 实测研究 | 第18页 |
2.2.2 模型试验 | 第18-19页 |
2.2.3 理论分析 | 第19页 |
2.3 桩筏基础共同作用的分析方法 | 第19-25页 |
2.3.1 共同作用基本方程 | 第20页 |
2.3.2 筏板分析的模型 | 第20-23页 |
2.3.3 桩土共同作用的分析 | 第23-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3 地基模型叙述 | 第27-33页 |
3.1 地基力学模型 | 第27-32页 |
3.1.1 线弹性地基模型 | 第27-29页 |
3.1.2 非线弹性地基模型 | 第29页 |
3.1.3 弹塑性地基模型 | 第29-32页 |
3.2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4 SAP2000软件的简介 | 第33-39页 |
4.1 SAP2000软件的简介 | 第33页 |
4.1.1 SAP2000软件简单介绍 | 第33页 |
4.2 SAP2000基本过程 | 第33-34页 |
4.3 SAP2000模拟整体模型 | 第34-35页 |
4.3.1 模拟上部结构 | 第34-35页 |
4.3.2 模拟基础 | 第35页 |
4.3.3 模拟地基 | 第35页 |
4.4 SAP2000软件单元类型、组 | 第35-37页 |
4.5 本文单元类型的选取 | 第37-3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5 工程实例计算分析 | 第39-63页 |
5.1 工程实例模型 | 第39-42页 |
5.1.1 工程实例简介 | 第39页 |
5.1.2 建立上部结构模型 | 第39-40页 |
5.1.3 建立基础模型 | 第40-41页 |
5.1.4 建立地基模型 | 第41页 |
5.1.5 荷载条件 | 第41-42页 |
5.2 共同作用对上部结构和桩筏基础的影响 | 第42-47页 |
5.2.1 共同作用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 第42-44页 |
5.2.2 共同作用对桩筏基础的影响 | 第44-47页 |
5.3 上部结构的刚度对桩筏基础影响 | 第47-52页 |
5.4 筏板刚度的影响 | 第52-55页 |
5.4.1 筏板刚度的变化对上部结构影响 | 第53页 |
5.4.2 筏板刚度的变化对桩筏基础的影响 | 第53-55页 |
5.5 桩长度变化的影响 | 第55-58页 |
5.5.1 桩长度变化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 第55-56页 |
5.5.2 桩长度变化对桩筏基础的影响 | 第56-58页 |
5.6 地基刚度变化的影响 | 第58-61页 |
5.6.1 地基刚度变化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 第58-59页 |
5.6.2 地基刚度变化对桩筏基础的影响 | 第59-6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3-6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3-64页 |
6.2 展望 | 第64页 |
6.3 结束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