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1 绪论 | 第11-16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 ·社区教育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 ·农村社区教育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 ·从选题上来讲 | 第15页 |
| ·从内容上来讲 | 第15-16页 |
| 2 新农村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 | 第16-26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22页 |
| ·社区 | 第16-17页 |
| ·新农村社区 | 第17-19页 |
| ·社区教育 | 第19-20页 |
| ·农村社区教育模式 | 第20-22页 |
| ·新农村社区教育的功能 | 第22-24页 |
| ·教育育人 | 第22页 |
| ·可持续发展 | 第22-23页 |
| ·促进经济发展 | 第23页 |
| ·构建和谐社区 | 第23-24页 |
| ·新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体制 | 第24-26页 |
| 3 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 第26-35页 |
| ·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现状 | 第26-29页 |
| ·我国新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经历 | 第26-28页 |
| ·我国新农村社区教育的主要类型 | 第28-29页 |
| ·影响新农村社区教育的因素 | 第29-32页 |
| ·社会经济因素 | 第29-31页 |
| ·政治因素 | 第31-32页 |
| ·科技因素 | 第32页 |
| ·新农村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32-35页 |
| ·对新农村社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 | 第32-33页 |
| ·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不平衡 | 第33页 |
| ·新农村的发展规划工作落后 | 第33-34页 |
| ·社区教育在转变农民生活方式上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 第34-35页 |
| 4 在新农村开展社区教育的实证研究 | 第35-45页 |
| ·新农村社区教育问卷设定 | 第35页 |
|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35-40页 |
| ·基本情况 | 第35-36页 |
| ·选择分析 | 第36-39页 |
| ·社区教育 | 第39-40页 |
| ·新农村农民对社区教育的看法 | 第40页 |
| ·实证研究结论 | 第40-43页 |
| ·新农村社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 第40-41页 |
| ·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尚未有效建立 | 第41页 |
| ·社区教育经费得不到保障 | 第41-42页 |
| ·新农村居民文化素质的现实差异 | 第42页 |
| ·新农村社区教育的宣传推广不够 | 第42-43页 |
| ·结论思考 | 第43-45页 |
| 5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研究 | 第45-52页 |
| ·比较分析国外社区教育模式及对我国社区教育的启示 | 第45-48页 |
| ·国外的社区教育模式分析 | 第45-47页 |
| ·国外社区教育模式给我国社区教育的启示 | 第47-48页 |
| ·我国新农村社区教育已有模式的研究 | 第48-49页 |
| ·连动型社区教育模式 | 第48页 |
| ·活动型社区教育模式 | 第48-49页 |
| ·综合型社区教育模式 | 第49页 |
| ·我国新农村社区教育模式发展研究 | 第49-52页 |
|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 | 第49-50页 |
| ·构建新农村社区教育三级平台 | 第50页 |
| ·确立县级统筹管理模式 | 第50-51页 |
|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深入开展新农村社区教育的进一步思考 | 第51-52页 |
| 6 新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评价 | 第52-58页 |
| ·发挥新农村社区教育评价的作用 | 第52-53页 |
| ·普及社区教育观念 | 第52页 |
| ·丰富社区教育的内容 | 第52页 |
| ·促使使社区教育的模式多样化 | 第52页 |
| ·促使社区教育的运作规范化 | 第52-53页 |
| ·新农村社区教育的评价方式 | 第53-54页 |
| ·自我评价 | 第53页 |
| ·政府评价 | 第53页 |
| ·社会评价 | 第53-54页 |
| ·新农村社区教育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 第54-56页 |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54-56页 |
| ·评价方法及标准 | 第56页 |
| ·对新农村社区教育评价需注意的问题 | 第56-58页 |
| ·政策支持与制度完善相结合 | 第56-57页 |
| ·评价方法科学化与易操作相结合 | 第57页 |
| ·重点评价与联动促进相结合 | 第57-58页 |
| 7 结论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附录 | 第62-6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