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沟面板堆石坝坝体设计与运行期应力变形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发展历史 | 第12-13页 |
1.2.2 坝体应力变形分析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4 主要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刘家沟面板堆石坝建设条件 | 第18-24页 |
2.1 流域与气候情况 | 第18-19页 |
2.1.1 流域概况 | 第18-19页 |
2.1.2 气候特征 | 第19页 |
2.2 水文情况 | 第19-21页 |
2.2.1 径流特征 | 第19-20页 |
2.2.2 暴雨洪水特征 | 第20页 |
2.2.3 泥沙来源及特性 | 第20-21页 |
2.3 工程地质概况 | 第21-24页 |
2.3.1 区域地质条件 | 第21页 |
2.3.2 水库工程地质条件 | 第21-22页 |
2.3.3 坝址工程地质条件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坝址选择与坝体设计 | 第24-37页 |
3.1 坝址选择 | 第24-28页 |
3.1.1 坝址地形及工程地质条件 | 第24-25页 |
3.1.2 工程布置条件及投资 | 第25-26页 |
3.1.3 水库左岸邻谷渗漏问题 | 第26页 |
3.1.4 水库综合利用效益及库区淹没损失 | 第26页 |
3.1.5 枢纽工程施工条件及建设工期 | 第26-27页 |
3.1.6 选址方案综合对比 | 第27-28页 |
3.2 坝体设计 | 第28-32页 |
3.2.1 坝体剖面设计 | 第28-30页 |
3.2.2 坝体防渗系统设计 | 第30-32页 |
3.3 基础处理 | 第32-34页 |
3.3.1 基础处理目的与意义 | 第32页 |
3.3.2 基础开挖 | 第32-33页 |
3.3.3 帷幕灌浆和固结灌浆 | 第33-34页 |
3.4 坝体原型观测设计 | 第34-35页 |
3.4.1 观测目的 | 第34-35页 |
3.4.2 坝体表面观测断面 | 第35页 |
3.4.3 坝体内部观测断面 | 第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坝体应力变形分析 | 第37-49页 |
4.1 模型建立 | 第37-40页 |
4.1.1 本构关系选择 | 第37-38页 |
4.1.2 荷载与边界 | 第38-39页 |
4.1.3 断面选取与网格划分 | 第39-40页 |
4.2 方案设计 | 第40-41页 |
4.2.1 计算内容 | 第40页 |
4.2.2 计算方案 | 第40-41页 |
4.3 应力变形分析 | 第41-48页 |
4.3.1 坝体沉降 | 第41-42页 |
4.3.2 坝体水平位移 | 第42-44页 |
4.3.3 坝体大主应力 | 第44页 |
4.3.4 坝体小主应力 | 第44-45页 |
4.3.5 面板应力 | 第45-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考虑温度场的坝体应力变形 | 第49-65页 |
5.1 热分析模拟坝体温度场 | 第49-53页 |
5.1.1 温度场仿真在ABAQUS中实现 | 第50页 |
5.1.2 计算参数与边界条件 | 第50-52页 |
5.1.3 温度场计算结果 | 第52-53页 |
5.2 温度—应力场顺序耦合计算 | 第53-54页 |
5.3 耦合计算结果分析 | 第54-63页 |
5.3.1 坝体沉降 | 第54-56页 |
5.3.2 坝体水平位移 | 第56-58页 |
5.3.3 坝体大主应力 | 第58-59页 |
5.3.4 坝体小主应力 | 第59-61页 |
5.3.5 面板应力 | 第61-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5-6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