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4 创新点与局限性 | 第17-18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9-20页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0-21页 |
2.2.3 审计免疫系统理论 | 第21页 |
2.2.4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第21-23页 |
3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及其审计现状 | 第23-35页 |
3.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 | 第23-30页 |
3.1.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及构成 | 第23-28页 |
3.1.2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特征 | 第28-29页 |
3.1.3 地方政府债务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 | 第30-33页 |
3.2.1 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风险 | 第30页 |
3.2.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形成机制 | 第30-33页 |
3.2.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评价指标 | 第33页 |
3.3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的现状 | 第33-35页 |
3.3.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现状 | 第33页 |
3.3.2 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的不足 | 第33-35页 |
4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及审计借鉴 | 第35-39页 |
4.1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及审计 | 第35-37页 |
4.2 对我国债务风险防范和审计工作的启示 | 第37-39页 |
5 基于风险防范的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模式的构建 | 第39-51页 |
5.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 | 第39-43页 |
5.1.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 | 第40页 |
5.1.2 根据安全性等级评价地方政府债务的安全性 | 第40-43页 |
5.2 构建基于风险防范的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模式 | 第43-50页 |
5.2.1 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模式的主体维度 | 第43-45页 |
5.2.2 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模式的时间维度 | 第45-48页 |
5.2.3 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模式的逻辑维度 | 第48-50页 |
5.3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模式的长效实施保障机制 | 第50-51页 |
6 结论及建议 | 第51-54页 |
6.1 本文的结论 | 第51页 |
6.2 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工作的建议 | 第51-54页 |
6.2.1 提高审计的频率,加大审计力度 | 第51-52页 |
6.2.2 完善审计方式,促进审计方式多样化 | 第52页 |
6.2.3 加强部门间的协同工作,实现信息共享 | 第52-53页 |
6.2.4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预警机制建设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