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机场建设过程中地下水渗流场变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6页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地下水动态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地下水数值模拟的现状 | 第12-13页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研究路线 | 第14-16页 |
第2章 场址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16-26页 |
2.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16-21页 |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 第16-17页 |
2.1.2 气象水文 | 第17-19页 |
2.1.3 地形地貌 | 第19-21页 |
2.2 社会经济情况 | 第21-22页 |
2.3 地质条件 | 第22-26页 |
2.3.1 地层岩性 | 第22-24页 |
2.3.2 区域地质构造及地震 | 第24-26页 |
第3章 场址区水文地质条件 | 第26-42页 |
3.1 地下水类型及赋存特征 | 第26-27页 |
3.1.1 上层滞水 | 第27页 |
3.1.2 裂隙潜水 | 第27页 |
3.1.3 裂隙承压水 | 第27页 |
3.2 地下水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 | 第27-29页 |
3.3 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 | 第29-36页 |
3.3.1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 第29-34页 |
3.3.2 地下水腐蚀性 | 第34-36页 |
3.4 地下水动态特征 | 第36-38页 |
3.4.1 地下水动态特征影响因素 | 第36-38页 |
3.4.2 地下水天然动态类型 | 第38页 |
3.5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 第38-42页 |
3.5.1 绛溪河含水单元Ⅰ | 第39页 |
3.5.2 举人河含水单元Ⅱ | 第39-42页 |
第4章 机场场址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42-46页 |
4.1 模型的范围 | 第42页 |
4.2 模型的含水层划分 | 第42-43页 |
4.3 水力特征概化 | 第43页 |
4.4 边界条件的概化 | 第43-45页 |
4.5 模型的源汇项 | 第45-46页 |
第5章 机场建设过程地下水渗流场变化 | 第46-61页 |
5.1 场区天然地下水渗流场三维数值模型 | 第46-51页 |
5.1.1 模拟软件的选取 | 第46-47页 |
5.1.2 模型离散 | 第47页 |
5.1.3 水文地质参数的选择 | 第47-48页 |
5.1.4 模型的校验 | 第48-51页 |
5.1.5 模型结果分析 | 第51页 |
5.2 场区挖方后地下水渗流场三维数值模型 | 第51-53页 |
5.2.1 模型的建立 | 第51-52页 |
5.2.2 模型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5.3 场区填方后地下水渗流场三维数值模型 | 第53-55页 |
5.3.1 模型的建立 | 第53-54页 |
5.3.2 模型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5.4 场区平整硬化后地下水渗流场三维数值模型 | 第55-56页 |
5.4.1 模型的建立 | 第55-56页 |
5.4.2 模型结果分析 | 第56页 |
5.5 新机场建设中地下水渗流场变化 | 第56-61页 |
5.5.1 场区挖方后地下水渗流场变化 | 第56-57页 |
5.5.2 场区填方后地下水渗流场变化 | 第57-58页 |
5.5.3 场区硬化后地下水渗流场变化 | 第58-61页 |
第6章 主要水文地质问题分析及防治措施 | 第61-65页 |
6.1 地下水位变化可能会引起的水文地质问题 | 第61-62页 |
6.1.1 地下水对基础稳定性的影响 | 第61页 |
6.1.2 地下水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61-62页 |
6.1.3 承压水对底板的顶托作用 | 第62页 |
6.1.4 基坑涌突水 | 第62页 |
6.2 地下水腐蚀性对建筑物影响 | 第62-63页 |
6.3 地下水位升降危害的防治措施 | 第63-64页 |
6.3.1 地下水的排降 | 第63-64页 |
6.3.2 地下水的阻隔 | 第64页 |
6.4 地下水腐蚀性危害的防治措施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