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油气田开发设计与计算论文--油田布井原则及方式论文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高二三区东部沙三、四段勘探目标评价及井位部署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前言第8-14页
    0.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8-9页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1页
    0.3 主要研究内容第11-12页
    0.4 技术路线第12-13页
    0.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13-14页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4-20页
    1.1 构造特征第14页
    1.2 地层及沉积特征第14-20页
        1.2.1 地层划分与对比第15页
        1.2.2 地层岩性特征第15-17页
        1.2.3 沉积特征第17-20页
第二章 构造特征及其演化第20-28页
    2.1 地震反射特征与层位标定第20-22页
        2.1.1 层位标定的基本原则第20页
        2.1.2 层位标定过程及方法第20-22页
        2.1.3 层位标定结果第22页
    2.2 构造精细解释第22-24页
        2.2.1 井震格架建立和追踪第22页
        2.2.2 断层的剖面解释与闭合第22-24页
        2.2.3 断层的平面组合第24页
        2.2.4 解释结果检验第24页
    2.3 构造特征第24-28页
        2.3.1 构造特征第26-27页
        2.3.2 断裂特征第27页
        2.3.3 构造演化特征第27-28页
第三章 沉积储层特征第28-44页
    3.1 沉积相特征第28-30页
        3.1.1 湖泊相第29-30页
        3.1.3 扇三角洲第30页
    3.2 沉积相带和砂体展布特征第30-36页
        3.2.1 杜家台油层沉积时期第31-33页
        3.2.2 莲花油层沉积时期第33-36页
    3.3 储层预测第36-44页
        3.3.1 稀疏脉冲反演反演原理第36-37页
        3.3.2 测井资料处理第37-38页
        3.3.3 多井约束反演第38-44页
第四章 油气藏类型及其控制因素第44-48页
    4.1 油气藏类型第44-46页
        4.1.1 构造油气藏第44-45页
        4.1.2 构造—岩性油气藏第45页
        4.1.3 岩性油气藏第45-46页
    4.2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第46-48页
        4.2.1 构造控制因素第46-47页
        4.2.2 储层控制因素第47页
        4.2.3 构造和生储盖层的良好配置关系第47-48页
第五章 勘探目标评价及井位部署建议第48-81页
    5.1 高 3-6-24井区莲花油层圈闭评价及井位部署第48-61页
        5.1.1 高 3-6-24井区构造特征第48页
        5.1.2 沉积储层特征第48-52页
        5.1.3 油藏特征第52-53页
        5.1.4 资源预测及圈闭类别第53页
        5.1.5 井位部署第53-61页
    5.2 高105井区大凌河油层圈闭评价及井位部署第61-69页
        5.2.1 高105井区构造特征第61-63页
        5.2.2 沉积储层特征第63-64页
        5.2.3 油藏特征第64-66页
        5.2.5 井位部署第66-69页
    5.3 高81井区杜家台油层圈闭评价及井位部署第69-81页
        5.3.1 高81井区构造特征第70页
        5.3.2 沉积储层特征第70-75页
        5.3.3 油藏特征第75-77页
        5.3.4 资源预测及圈闭类别第77页
        5.3.5 井位部署第77-81页
结论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4页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第84-85页
致谢第85-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杏十纯油区东部井震结合精细地质建模研究
下一篇:辽河大民屯沙四段致密油地震储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