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渔的戏曲语言世俗化理论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8-9页 |
(一) 选题依据 | 第8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第9-10页 |
三、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李渔的世俗化思想及戏曲理论 | 第11-17页 |
一、李渔的世俗化思想 | 第11-13页 |
(一) 日常生活中的世俗化 | 第11-12页 |
(二) 艺术创作中的世俗化 | 第12-13页 |
二、李渔的世俗化戏曲理论 | 第13-17页 |
(一) 戏曲结构的世俗化 | 第13-14页 |
(二) 戏曲情节的世俗化 | 第14-15页 |
(三) 戏曲语言的世俗化 | 第15-17页 |
第三章 李渔的戏曲语言世俗化理论 | 第17-26页 |
一、语贵显浅 | 第17-20页 |
(一) 贵显浅 | 第17-18页 |
(二) 重个性 | 第18-19页 |
(三) 重宾白 | 第19-20页 |
二、文重机趣 | 第20-22页 |
(一) 重机趣 | 第20-21页 |
(二) 重自然 | 第21-22页 |
(三) 重科诨 | 第22页 |
三、言忌填塞 | 第22-26页 |
(一) 忌填塞 | 第22-23页 |
(二) 重洁净 | 第23-24页 |
(三) 重尖新 | 第24-26页 |
第四章 李渔戏曲语言世俗化理论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 | 第26-32页 |
一、在戏曲作品中的表现 | 第26-28页 |
(一) 说俗语 | 第26-27页 |
(二) 选趣文 | 第27-28页 |
(三) 引奇言 | 第28页 |
二、在其它文学类型中的表现 | 第28-32页 |
(一) 在小说中的表现 | 第28-30页 |
(二) 在词作中的表现 | 第30-31页 |
(三) 在诗文中的表现 | 第31-32页 |
第五章 李渔戏曲语言世俗化理论的形成原因 | 第32-41页 |
一、李渔戏曲语言世俗化理论形成的思想渊源 | 第32-36页 |
(一) 阳明心学的影响 | 第32-33页 |
(二) 李贽的影响 | 第33-34页 |
(三) “公安派”思想的影响 | 第34-36页 |
二、李渔戏曲语言世俗化理论形成的主观原因 | 第36-38页 |
(一) 个人经历所致 | 第36-37页 |
(二) 集剧作家、导演、曲论家三位于一体的文人 | 第37-38页 |
三、李渔戏曲语言世俗化理论形成的社会条件 | 第38-41页 |
(一) 时代的变化 | 第38-39页 |
(二) 空前繁荣的戏曲艺术 | 第39-41页 |
第六章 李渔戏曲语言世俗化理论对后世的影响 | 第41-45页 |
一、对后世戏曲语言理论的影响 | 第41-42页 |
(一) 通俗的重要性 | 第41页 |
(二) 宾白的重要性 | 第41页 |
(三) 实践的重要性 | 第41-42页 |
二、文学商业化思想的形成 | 第42-43页 |
(一) 经商与作文的结合 | 第42页 |
(二) 超前的广告意识与法律意识 | 第42-43页 |
(三) 家庭戏班的演出 | 第43页 |
三、以观众为中心思想的形成 | 第43-45页 |
(一) 观众与写作过程的结合 | 第43-44页 |
(二) 观众与演出过程的结合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