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论 | 第10-22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 国内外课程文化资本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 蒙古族学校教育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 蒙古族高中课程文化资本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四) 蒙古族高中课程文化资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五) 蒙古族高中课程文化资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5-16页 |
三、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一) 课程的含义 | 第16页 |
(二) 文化的含义 | 第16-18页 |
(三) 课程文化的含义 | 第18页 |
(四) 课程文化资本的含义 | 第18页 |
四、研究思路、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 | 第18-20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二)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三)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四)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五、创新点和难点 | 第20-22页 |
(一) 创新点 | 第20页 |
(二) 难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一、文化资本理论 | 第22-24页 |
(一) 具体化形式的文化资本 | 第23页 |
(二) 客体化形式的文化资本 | 第23页 |
(三) 体制化形式的文化资本 | 第23-24页 |
二、学校课程文化资本的价值取向 | 第24-25页 |
第三章 赤峰蒙古族中学的区域背景和概况 | 第25-30页 |
一、赤峰蒙古族中学的区域背景 | 第25-27页 |
(一) 地理位置及人口状况 | 第25页 |
(二) 赤峰市蒙古族教育的历史演变 | 第25-27页 |
二、赤峰蒙古族中学的概况 | 第27-30页 |
第四章 赤峰蒙古族中课程文化资本现状 | 第30-50页 |
一、课程文化资本具体化形式现状 | 第30-32页 |
二、课程文化资本体制化形式现状 | 第32-35页 |
(一) 课程设置制度 | 第32-34页 |
(二) 课程评价制度 | 第34-35页 |
三、课程文化资本客体化形式现状 | 第35-46页 |
(一) 课程物质文化资本 | 第35-39页 |
(二) 课程象征性文化资本 | 第39-46页 |
四、赤峰蒙古族中学课程文化资本缺失的表现 | 第46-50页 |
(一) 主流民族语言编码的缺失 | 第46-47页 |
(二) 课程物质文化资本的缺失 | 第47页 |
(三) 学科课程文化资本的缺失 | 第47-48页 |
(四) 校本课程文化资本的缺失 | 第48-50页 |
第五章 赤峰蒙古族中学课程文化资本缺失的原因 | 第50-54页 |
一、赤峰市社会背景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 第50-51页 |
(一) 赤峰市社会文化变迁 | 第50页 |
(二) 蒙汉语言的差异和功能 | 第50-51页 |
(三) 社会偏见 | 第51页 |
二、学校教育和课程自身因素的影响 | 第51-54页 |
(一) 教育制度 | 第51-52页 |
(二)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 第52页 |
(三) 对学生提供丰富文化资本的课程学习效果不理想 | 第52页 |
(四) 文化冲突和文化中断 | 第52-54页 |
第六章 提升赤峰蒙古族中学课程文化资本的策略 | 第54-58页 |
一、以文化资本理论为视角促进民族高中教育特色课程体系改革 | 第54-55页 |
(一) 课程目标的改革 | 第54页 |
(二) 课程设置的改革 | 第54页 |
(三) 课程内容的改革 | 第54-55页 |
(四) 课程实施的改革 | 第55页 |
(五) 课程评价的改革 | 第55页 |
二、在民族高中需要处理好几种关系 | 第55-58页 |
(一) 学科课程与文化资本理论 | 第55页 |
(二) 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相结合 | 第55-56页 |
(三) 三语教学之间的关系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附录 | 第61-69页 |
附录一 | 第61-63页 |
附录二 | 第63-64页 |
附录三 | 第64-65页 |
附录四 | 第65-67页 |
附录五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