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0-16页 |
1.1 果树褐腐病菌的研究 | 第10-12页 |
1.1.1 褐腐病菌地理分布与寄主 | 第10页 |
1.1.2 褐腐病的症状 | 第10-11页 |
1.1.3 褐腐病菌的形态特点 | 第11-12页 |
1.1.4 褐腐病的防治 | 第12页 |
1.1.5 褐腐病菌种群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第12-15页 |
1.2.1 RAPD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技术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2 RAPD技术的特点 | 第14页 |
1.2.3 RAPD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 第14-15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20页 |
2.1 供试菌株 | 第16-17页 |
2.2 实验实验主要仪器 | 第17页 |
2.3 主要试剂及耗材 | 第17-18页 |
2.4 相关培养基 | 第18页 |
2.5 引物 | 第18页 |
2.6 菌株活化与培养 | 第18页 |
2.7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DNA浓度的检测 | 第18-19页 |
2.8 随机多态性(RAPD)扩增 | 第19页 |
2.9 RAPD图谱分析 | 第19-2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0-37页 |
3.1 DNA浓度和质量的检测 | 第20页 |
3.2 随机引物的筛选 | 第20-22页 |
3.3 用所选引物扩增得到的多态性条带 | 第22-24页 |
3.4 相同寄主菌株的遗传多样性 | 第24-34页 |
3.4.1 来自寄主为梨的褐腐病菌M. yunnanensis的遗传多样性 | 第24-27页 |
3.4.2 来自寄主为桃的褐腐病菌M. yunnanensis的遗传多样性 | 第27-30页 |
3.4.3 来自寄主为苹果的褐腐病菌M. yunnanensis的遗传多样性 | 第30-32页 |
3.4.4 来自寄主为李子的褐腐病菌M. yunnanensis的遗传多样性 | 第32-34页 |
3.5 来自同一地区不同寄主褐腐病菌M. yunnanensis的遗传多样性 | 第34-35页 |
3.6 全部422株褐腐病菌M. yunnanensis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 第35-37页 |
4 结论 | 第37-41页 |
4.1 相同寄主不同地区褐腐病菌M. Yunnanensis菌株的遗传多样性 | 第37-39页 |
4.1.1 寄主为梨菌株的遗传多样性 | 第37页 |
4.1.2 寄主为桃菌株的遗传多样性 | 第37-38页 |
4.1.3 寄主为苹果菌株的遗传多样性 | 第38页 |
4.1.4 寄主为李子菌株的遗传多样性 | 第38-39页 |
4.2 来自同一地区不同寄主褐腐病菌M. yunnanensis的遗传多样性 | 第39页 |
4.3 来自5种不同寄主的全部菌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 第39-41页 |
5 讨论与展望 | 第41-43页 |
5.1 RAPD技术的可行性 | 第41页 |
5.2 全文总结 | 第41-42页 |
5.3 未来的研究展望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附录 | 第49-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