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7-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前言 | 第15-17页 |
扩散加权成像ADC值在非小细胞肺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疗效评价中的价值 | 第17-34页 |
前言 | 第17-1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8-22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8页 |
2. 病例选择 | 第18页 |
3. 靶向治疗方案 | 第18-19页 |
4. 检查设备与方法 | 第19页 |
4.1 磁共振成像设备 | 第19页 |
4.2 磁共振检查技术与参数 | 第19页 |
5. 图像分析 | 第19-20页 |
5.1 CT图像分析 | 第19-20页 |
5.2 ADC值的测量与分析 | 第20页 |
6. 疗效评价分组方法 | 第20页 |
7. 数据统计学分析 | 第20-22页 |
结果 | 第22-27页 |
1. 入组病人基本临床资料 | 第22页 |
2. 靶向治疗前后图像变化 | 第22-23页 |
3. 各时期肿瘤最大径与肿瘤ADC值、以及ADC值变化率之间的关系 | 第23-27页 |
3.1 NSCLC靶向治疗前后ADC值及最大径的比较 | 第23页 |
3.2 ADC值及ADC值变化率与肿瘤最大径变化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23-24页 |
3.3 有效组及无效组内及组间各个观察时间点内ADC值比较 | 第24-25页 |
3.4 诊断效能的评价 | 第25页 |
3.5 Bland-Altman法分析两位操作者所测得ADC值的一致性 | 第25-27页 |
讨论 | 第27-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4页 |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非小细胞肺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疗效评价中的价值 | 第34-51页 |
前言 | 第34-3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9页 |
1. 临床资料 | 第35页 |
2. 病例选择 | 第35页 |
3. 靶向治疗方案 | 第35页 |
4. 检查设备与方法 | 第35-36页 |
4.1 磁共振成像设备 | 第35页 |
4.2 磁共振检查技术与参数 | 第35-36页 |
4.3 CT扫描参数 | 第36页 |
5. 图像分析 | 第36-37页 |
5.1 DCE图像后处理 | 第36-37页 |
5.2 DCE数据分析 | 第37页 |
5.3 CT图像 | 第37页 |
6. 疗效评价分组方法 | 第37页 |
7. 数据统计学分析 | 第37-39页 |
结果 | 第39-43页 |
1. 入组病人基本资料 | 第39页 |
2. 图像变化 | 第39页 |
3. 在各个时间点所测得的各个定量参数以及最大径的值分析 | 第39-43页 |
3.1 肿瘤靶向治疗前后各个定量参数值及最大径的比较 | 第39-40页 |
3.2 肿瘤各个定量参数与形态学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 第40-41页 |
3.3 有效组内及无效组内各个时间点内定量参数的比较 | 第41-42页 |
3.4 Bland-Altman法分析两位操作者所测得K~(trans)、Kep、Ve值的一致性分析 | 第42页 |
3.5 诊断效能的评价 | 第42-43页 |
讨论 | 第43-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附录 | 第52-55页 |
文献综述 | 第55-62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作者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