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河口区石油降解菌的降解特性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0-20页 |
·石油污染概述 | 第10-11页 |
·石油污染 | 第10页 |
·石油污染特性 | 第10-11页 |
·石油降解菌 | 第11-16页 |
·石油降解微生物的种类和降解特性 | 第11-13页 |
·微生物降解石油的机理 | 第13-14页 |
·微生物降解石油效果的影响因素 | 第14-15页 |
·高效石油降解菌的应用 | 第15-16页 |
·辽河口湿地概况 | 第16-18页 |
·辽河口湿地概况 | 第16页 |
·辽河口湿地价值 | 第16-17页 |
·辽河口湿地污染现状 | 第17-18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8-20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辽河口湿地高效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鉴定 | 第20-38页 |
·前言 | 第2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0-31页 |
·实验材料 | 第20-23页 |
·石油污染土壤 | 第20-21页 |
·柴油 | 第21页 |
·基础培养基 | 第21页 |
·生理生化培养基 | 第21页 |
·试剂 | 第21-22页 |
·仪器 | 第22-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31页 |
·菌株的富集驯化 | 第23页 |
·平板分离 | 第23-24页 |
·石油降解菌降解能力的测定 | 第24-25页 |
·降解菌株的鉴定 | 第25-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7页 |
·降解菌株的筛选 | 第31页 |
·石油降解菌的降解效率 | 第31-33页 |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第31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1-32页 |
·石油降解率的测定 | 第32-33页 |
·降解菌株的理化特性 | 第33-37页 |
·生理生化特性 | 第33-35页 |
·高效石油降解菌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第35-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高效石油降解菌的降解特性 | 第38-52页 |
·前言 | 第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菌株来源 | 第38-39页 |
·基础培养基 | 第39页 |
·仪器 | 第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生长量的测定 | 第39页 |
·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39-40页 |
·石油降解菌降油曲线绘制 | 第40页 |
·石油降解菌对柴油中烷烃的降解 | 第40页 |
·温度对石油降解菌生长及降解率的影响 | 第40页 |
·pH对石油降解菌生长及降解率的影响 | 第40页 |
·盐度对石油降解菌生长及降解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两株菌联合作用研究 | 第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50页 |
·两株高效菌的生长曲线 | 第41-42页 |
·石油降解菌对柴油的降解曲线 | 第42-43页 |
·石油降解菌对柴油中烷烃的降解特性 | 第43-45页 |
·石油降解菌降解特性的影响因素 | 第45-49页 |
·温度对两株石油降解菌的影响 | 第45-47页 |
·pH对石油降解菌的影响 | 第47-48页 |
·盐度对两株石油降解菌的影响 | 第48-49页 |
·两株菌的联合作用效果 | 第49-50页 |
·讨论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件 | 第59-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