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方》论治中风病学术思想研究
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中风内涵及源流 | 第11-17页 |
1 历代中风内涵及源流 | 第11-16页 |
·《黄帝内经》对中风的认识 | 第11页 |
·《难经》对中风的认识 | 第11页 |
·《伤寒杂病论》对中风的认识 | 第11-12页 |
·《千金方》对中风的认识 | 第12-13页 |
·金元时期中风概念的变化 | 第13-14页 |
·明清时期中风概念的发展 | 第14页 |
·民国时期的中风概念 | 第14-15页 |
·现代对中风的认识 | 第15-16页 |
2 《千金方》中风病纳入参考标准 | 第16-17页 |
第二部分 《千金方》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7-21页 |
1 对中风病因的认识 | 第17-19页 |
·融入佛教"风"之内涵 | 第17页 |
·重视外风发病 | 第17-18页 |
·暗含"内风"理论 | 第18页 |
·强调内虚邪中理论 | 第18-19页 |
·热盛亦是重要病因 | 第19页 |
2 升降出入失常是病机关键 | 第19-21页 |
第三部分 《千金方》中风病治疗特色 | 第21-39页 |
1 重视药酒疗法 | 第21-23页 |
·药酒种类 | 第21-22页 |
·渍酒 | 第21-22页 |
·煮酒 | 第22页 |
·直接酿酒 | 第22页 |
·药酒配方特点 | 第22-23页 |
·散寒温通 扶正祛邪 | 第22页 |
·活血通络 | 第22-23页 |
·养血活血 滋阴润燥 | 第23页 |
·温阳益气 扶正祛邪 | 第23页 |
·须使酒气相接 | 第23页 |
2 灸疗独具特色 | 第23-25页 |
·针灸药并用 最重灸疗 | 第23-24页 |
·明确灸治次序 | 第24页 |
·灸背腧疗中风 | 第24页 |
·首创苇筒灸法 | 第24-25页 |
·注重未病先防 | 第25页 |
3 详论五脏虚寒中风 | 第25-26页 |
·论治五脏虚寒中风 | 第25-26页 |
·五脏虚寒中风之辨别 | 第26页 |
·五脏虚寒中风通治法 | 第26页 |
4 从心脾论治舌强不得语 | 第26-27页 |
5 遣药制方特色 | 第27-31页 |
·常用方剂 | 第27页 |
·方药分析 | 第27-29页 |
·开表通里 以风治风 | 第27-28页 |
·佐以石膏 寒温并用 | 第28页 |
·气阴同补 扶正祛邪 | 第28页 |
·活血通络 佐助辛温 | 第28页 |
·投以冷药 以制其热 | 第28-29页 |
·多用茯苓 利水发散 | 第29页 |
·组方配伍 因人制宜 | 第29页 |
·所取药性不出《本经》 | 第29-30页 |
·重视应用复方 | 第30页 |
·《千金方》之桂心即桂枝 | 第30-31页 |
6 方药用法特点 | 第31-32页 |
·重视加工炮制 | 第31-32页 |
·详论服药宜忌 | 第32页 |
·重视食治将息 | 第32页 |
·服汤宜间食 | 第32页 |
7 《千金方》中风方药治疗思路探讨 | 第32-39页 |
·重视应用汗法 | 第32-34页 |
·汗法内涵 | 第32-33页 |
·汗法通治内外风 | 第33-34页 |
·汗法应用 | 第34-36页 |
·"取汗"方法 | 第35页 |
·"益不足"治法 | 第35-36页 |
·"损有余"治法 | 第36页 |
·汗法注意事项 | 第36页 |
·重视清热豁痰 | 第36-37页 |
·内风论治特点 | 第37-39页 |
·修身养性以固正气 | 第37页 |
·制其热毒为先 | 第37页 |
·辛温宣散取汗 | 第37-38页 |
·重视用药次第 | 第38页 |
·后期调养以防反复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论文著作 | 第45-55页 |
详细摘要 | 第55-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