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1.1.1. 历史街区重要性 | 第10页 |
1.1.2. 水环境问题严峻 | 第10-11页 |
1.1.3. 生态理念的重视 | 第11-12页 |
1.1.4. 新型雨水管理技术普及 | 第12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1.6. 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1.7. 国内外关于低影响开发技术理论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7.1. 国外概况 | 第18-19页 |
1.7.2. 国内概况 | 第19-21页 |
2. 历史街区更新演变及发展困境 | 第21-34页 |
2.1. 历史街区的特征 | 第21-22页 |
2.1.1. 历史街区具有完整性 | 第21页 |
2.1.2. 历史街区具有延续性 | 第21页 |
2.1.3. 历史街区具有多样性 | 第21-22页 |
2.2. 历史街区更新总体趋势 | 第22-28页 |
2.2.1. 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保护 | 第22页 |
2.2.2. 从大规模到小规模 | 第22-23页 |
2.2.3. 从一次开发到持续发展 | 第23页 |
2.2.4. 从粗放式到生态改造 | 第23-28页 |
2.3. 历史街区发展困境 | 第28-31页 |
2.3.1. 风貌破坏建筑衰败 | 第28-29页 |
2.3.2. 道路交通不便 | 第29页 |
2.3.3. 居住环境恶化 | 第29-30页 |
2.3.4. 绿化空问缺失 | 第30页 |
2.3.5. 雨水问题日益突出 | 第30-31页 |
2.4. 针对城市雨水问题的生态改造技术——低影响开发技术 | 第31-32页 |
2.4.1. 灰色基础设施 | 第31-32页 |
2.4.2. 绿色基础设施 | 第32页 |
2.4.3. 低影响开发技术对历史街区更新改造意义 | 第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3.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城市规划中应用 | 第34-48页 |
3.1. 低影响开发技术实践——海绵城市建设 | 第34-36页 |
3.1.1. 社会背景 | 第34页 |
3.1.2. 问题反思 | 第34-36页 |
3.1.3. 政策发展 | 第36页 |
3.2. 以“问题导向”探讨海绵城市建设意义 | 第36-41页 |
3.2.1. 水生态方面 | 第36-37页 |
3.2.2. 水安全方面 | 第37-38页 |
3.2.3. 水环境方面 | 第38-39页 |
3.2.4. 水资源方面 | 第39-40页 |
3.2.5. 城市需求分析 | 第40-41页 |
3.3. 城市层面——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 第41-45页 |
3.3.1. 战略目标 | 第41页 |
3.3.2. 分项目标 | 第41-42页 |
3.3.3. 控制指标 | 第42-43页 |
3.3.4. 技术路线 | 第43-45页 |
3.4.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对街区层面生态改造要求 | 第45-46页 |
3.5. 街区层面低影响开发目标 | 第46-47页 |
3.5.1. 实现年径流总量的控制 | 第46页 |
3.5.2. 恢复场地水生态 | 第46页 |
3.5.3. 提升街区绿化环境 | 第46-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4. 历史街区低影响开发改造的可行性 | 第48-58页 |
4.1. 历史街区与一般街区的异同 | 第48-49页 |
4.1.1. 历史街区产权现状复杂——大规模改造成本高 | 第48页 |
4.1.2. 历史街区具有文脉传承——不轻言“拆” | 第48页 |
4.1.3. 历史街区风貌具有整体性——改造要协调环境 | 第48-49页 |
4.2. 解决历史街区发展困境 | 第49-51页 |
4.2.1. 建筑更新 | 第49页 |
4.2.2. 道路升级 | 第49-50页 |
4.2.3. 景观绿化提升 | 第50页 |
4.2.4. “低洼院落”改造 | 第50-51页 |
4.3. 低影响开发技术带来的思维转换 | 第51-54页 |
4.3.1. 水观念的转变:由“改变水”到”适应水” | 第51页 |
4.3.2. 激活景观绿化的潜在功能 | 第51页 |
4.3.3. 基于低影响开发技术改造项目案例 | 第51-54页 |
4.4.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历史街区的应用优势 | 第54-55页 |
4.4.1. 提供综合的解决方案 | 第54页 |
4.4.2. 易推广性 | 第54页 |
4.4.3. 平衡多方利益 | 第54-55页 |
4.5.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在历史街区内应用目标 | 第55-56页 |
4.5.1. “渗”:提高地面下渗率 | 第55-56页 |
4.5.2.“滞”:减缓水流集中速度 | 第56页 |
4.5.3. “蓄”:收集雨水 | 第56页 |
4.5.4. “净”:增加雨水去污能力 | 第56页 |
4.5.5. “用”: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 第56页 |
4.5.6. “排”:排放初期雨水和超量雨水 | 第56页 |
4.6. 低影响开发改造适度原则 | 第56-5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5. 历史街区低影响开发改造模式探究 | 第58-71页 |
5.1. 构建生态水循环体系 | 第58-60页 |
5.1.1. 传统街区水处理形式 | 第58页 |
5.1.2. 低影响开发指导下的街区水循环系统 | 第58-60页 |
5.2. 低影响开发改造设计流程 | 第60-62页 |
5.2.1. 现状分析 | 第60页 |
5.2.2. 竖向设计 | 第60页 |
5.2.3. 平面布局设计 | 第60-61页 |
5.2.4. 与绿色景观的融合 | 第61页 |
5.2.5. 道路交通设计 | 第61-62页 |
5.3. 街区层面低影响开发技术比选 | 第62-69页 |
5.3.1. 技术分类比选 | 第62-68页 |
5.3.2. 技术控制内容 | 第68页 |
5.3.3. 技术成本 | 第68-69页 |
5.4. 低影响开发效果监测 | 第69-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6. 历史街区低影响开发技术运用方法分析 | 第71-98页 |
6.1. 低影响开发技术模块化运用 | 第71-73页 |
6.1.1. 历史街区物质构成要素 | 第71-72页 |
6.1.2. 构建改造模块 | 第72-73页 |
6.2. 院落空间低影响开发技术运用方法 | 第73-76页 |
6.2.1. 院落空间内低影响开发措施适宜性分析 | 第73-74页 |
6.2.2. 设施隐蔽性原则 | 第74-75页 |
6.2.3. 建筑改造策略 | 第75页 |
6.2.4. “低洼院落”改造方式 | 第75-76页 |
6.3. 交通空间低影响开发技术运用方法 | 第76-80页 |
6.3.1. 交通空间低影响开发措施适宜性分析 | 第76-77页 |
6.3.2. 交通设施分级改造策略 | 第77-79页 |
6.3.3. 建立道路为基础的汇水路径 | 第79页 |
6.3.4. 道路雨水设施改造案例分析——西雅图耶鲁大街改造 | 第79-80页 |
6.4. 绿地系统低影响开发技术运用方法 | 第80-85页 |
6.4.1. 低影响开发设施与景观融合 | 第80-81页 |
6.4.2. 景观绿地的低影响开发改造内容 | 第81-82页 |
6.4.3. 绿地的空间增量方向 | 第82页 |
6.4.4. 低影响开发设施景观化案例分析 | 第82-85页 |
6.5. 形成“点-线-面”的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景观体系 | 第85页 |
6.6. 北京东城区演乐社区生态改造设计探讨 | 第85-96页 |
6.6.1. 演乐社区概况 | 第85-86页 |
6.6.2. 现状问题分析 | 第86-88页 |
6.6.3. 基于低影响开发技术改造目标 | 第88页 |
6.6.4. 汇水分区划分 | 第88-89页 |
6.6.5. 低影响开发措施选取 | 第89-90页 |
6.6.6. 构建完整的雨水利用体系 | 第90-91页 |
6.6.7. 模块化改造策略 | 第91-96页 |
6.6.8. 保障措施 | 第96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7. 结论 | 第98-101页 |
7.1. 研究成果 | 第98-100页 |
7.1.1. 理论研究 | 第98-99页 |
7.1.2. 改造设计研究 | 第99-100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100页 |
7.3. 不足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4页 |
个人简介 | 第104-105页 |
导师简介 | 第105-106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