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话语的共谋与争斗--被建构的“11月11日”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21页
    一、选题来源及意义第8-10页
        (一) 选题来源第8-9页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二、理论溯源:社会建构论第10-14页
        (一) 基本观点第10-11页
        (二) 理论溯源第11-14页
    三、文献综述第14-18页
        (一) 传统节日及其媒介呈现的研究第14-15页
        (二) 光棍节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三) “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研究现状第16-18页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第18-21页
第二章 从“节日”到“战争”:媒介镜像中的“11月11日”第21-45页
    一、媒介呈现:“11月11日”的纵向梳理第21-34页
        (一) 样本采集与类目建构第21-24页
        (二) 媒介样本的内容分析第24-33页
        (三) 从节日叙事到“战化”叙事第33-34页
    二、话语空间:不同媒体的多样文本建构第34-45页
        (一) 媒体选择和分析方法第34-35页
        (二) 《人民日报》——“拉动消费”和“经济创新”第35-40页
        (三) 《经济观察报》——“品牌转型”和“合作竞争”第40-43页
        (四) 《南方都市报》——“节日庆祝”和“战争狂欢”第43-45页
第三章 从“促销”到“盛典”:商业话语中的“11月11日”第45-57页
    一、依附与共生:作为“促销”的“光棍节”第45-47页
    二、创造与替代:作为“盛典”的“双十一第47-57页
        (一) 主题符号第47-48页
        (二) 空间符号第48-49页
        (三) 仪式符号第49-50页
        (四) “双十一全球狂欢夜”晚会——电视展销会第50-57页
第四章 从“寻爱”到“购物”:公众反馈的“11月11日”第57-69页
    一、问卷分析第58-67页
        (一) “11月11日”整体认知:“双十一”高于“光棍节”第58-60页
        (二) 参与程度与行为分析:选择性参与VS全民购物第60-64页
        (三) 参与原因分析:单一引导VS共同作用第64-66页
        (四) 参与体验分析:多元感受VS单一心理第66-67页
        (五) 对媒体报道的评价分析:以消极评价为主第67页
    二、问卷总结第67-69页
第五章 结语——话语的共谋与争斗第69-85页
    一、普通日期——光棍节:传统媒体主导下的话语建构第69-73页
        (一) 2003年:都市报的介入和命名第69-70页
        (二) 2004-2005年:媒体对青年亚文化的呼应第70-71页
        (三) 2006年:媒体对节日的改造第71页
        (四) 2008-2011年:媒体对节日的引导第71-73页
    二、光棍节——“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多样话语的共谋与争斗第73-83页
        (一) 2010-2011年:商业话语的重构第74-75页
        (二) 2012年:媒体的再命名第75-76页
        (三) 2013年:大众传媒与商业话语的共谋第76-79页
        (四) 2014年:共谋的狂欢,争斗的萌芽第79-81页
        (五) 2015年:日趋激烈的话语争夺第81-83页
    三、话语博弈与社会建构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89页
致谢第89-9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1-92页
附录第92-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清新阅读类APP的创新--以《ONE·一个》《简书》为例
下一篇:大数据驱动的铁路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