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断层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9-13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3-22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3-20页 |
1.2.1 准噶尔盆地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平衡剖面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断层活动性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4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5 断层封闭性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6 研究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0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2-28页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2-23页 |
2.2 地层发育特征 | 第23-25页 |
2.3 边界断裂基本特征 | 第25-26页 |
2.4 石油地质特征 | 第26-28页 |
第3章 断层几何学特征 | 第28-35页 |
3.1 断层基本特征 | 第28-30页 |
3.2 深部断层系统断层发育特征 | 第30-31页 |
3.3 浅部断层系统断层发育特征 | 第31-32页 |
3.4 反转构造 | 第32-35页 |
第4章 断层运动学特征 | 第35-42页 |
4.1 构造平衡剖面方法与原理 | 第35-36页 |
4.2 车排子凸起平衡剖面分析 | 第36-42页 |
第5章 断层发育的动力学背景 | 第42-59页 |
5.1 车排子凸起构造变形事件分析 | 第42-44页 |
5.2 车排子凸起构造演化 | 第44-57页 |
5.2.1 初始发育阶段(C_3-P) | 第44-51页 |
5.2.2 持续隆升(T-J) | 第51-53页 |
5.2.3 稳定埋深阶段(K-E) | 第53-54页 |
5.2.4 局部伸展掀斜阶段(N-Q) | 第54-57页 |
5.3 断层各阶段发育演化 | 第57-59页 |
第6章 断层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 第59-107页 |
6.1 车排子凸起油气藏类型 | 第59-61页 |
6.2 断层活动与油气成藏时间的匹配 | 第61-63页 |
6.3 断层输导性分析 | 第63-64页 |
6.4 断层封闭性评价 | 第64-74页 |
6.4.1 定性评价方法 | 第64-68页 |
6.4.2 定量表征方法 | 第68-74页 |
6.5 断层封闭性模糊评价 | 第74-96页 |
6.5.1 模糊判断评价方法原理 | 第74-76页 |
6.5.2 F2断层的模糊评价 | 第76-84页 |
6.5.3 F1断层的模糊评价 | 第84-93页 |
6.5.4 断层封闭性平面变化规律 | 第93-96页 |
6.6 车排子凸起成藏模式 | 第96-107页 |
6.6.1 油气输导体系 | 第96-100页 |
6.6.2 昌吉凹陷至车排子凸起带油气成藏过程 | 第100-103页 |
6.6.3 四棵树凹陷至车排子凸起带油气成藏过程 | 第103-105页 |
6.6.4 油气成藏模式 | 第105-107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107-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