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3页 |
1.1 我国水源水质概述 | 第9-10页 |
1.2 水体中天然有机物 | 第10-12页 |
1.2.1 天然有机物的性质 | 第10-11页 |
1.2.2 腐殖酸 | 第11页 |
1.2.3 蛋白质 | 第11-12页 |
1.3 水中余铝及研究现状 | 第12-21页 |
1.3.1 水中余铝的性质和来源 | 第12-14页 |
1.3.2 水体中不同形态铝的分离方法 | 第14-15页 |
1.3.3 水中余铝对环境的危害 | 第15-16页 |
1.3.4 饮用水标准对铝浓度的限制 | 第16页 |
1.3.5 国内水中余铝控制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3.6 国外水中余铝控制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4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4.1 研究意义及背景 | 第21-22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2 实验设计及实验方法 | 第23-31页 |
2.1 实验简介 | 第23页 |
2.2 不同分子量铝分析方法 | 第23-25页 |
2.2.1 超滤膜的清洗 | 第23-24页 |
2.2.2 超滤实验 | 第24-25页 |
2.3 混凝剂的配制和表征 | 第25-27页 |
2.3.1 混凝剂溶液的配制 | 第25-26页 |
2.3.2 混凝剂溶液的表征 | 第26-27页 |
2.4 混凝实验 | 第27-28页 |
2.4.1 有机物溶液的配置 | 第27页 |
2.4.2 pH和离子强度 | 第27页 |
2.4.3 混凝装置 | 第27-28页 |
2.4.4 絮体破碎与再生长实验设置 | 第28页 |
2.5 实验仪器与方法 | 第28-31页 |
2.5.1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2.5.2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3 水厂处理不同水源水水质调查研究 | 第31-42页 |
3.1 水厂运行工艺流程 | 第31页 |
3.2 水厂水源水质分析 | 第31-34页 |
3.3 水厂混凝阶段调查研究 | 第34-37页 |
3.3.1 水厂各混凝段浊度分析 | 第35页 |
3.3.2 水厂各混凝段上覆水浊度分析 | 第35-36页 |
3.3.3 水厂各混凝段颗粒数分析 | 第36-37页 |
3.4 水厂出水有机物及余铝调查研究 | 第37-40页 |
3.4.1 有机物分析 | 第37-39页 |
3.4.2 不同分子量铝分析 | 第39-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4 腐殖酸和蛋白质的混凝实验 | 第42-54页 |
4.1 pH值对混凝后余铝的影响 | 第42-44页 |
4.1.1 AlCl3作混凝剂 | 第42-43页 |
4.1.2 PACI-Al13作混凝剂 | 第43-44页 |
4.2 不同混凝剂投加量对混凝沉后水余铝的影响 | 第44-47页 |
4.2.1 腐殖酸单一体系沉后水余铝研究 | 第44-46页 |
4.2.2 蛋白质单一体系沉后水余铝研究 | 第46-47页 |
4.3 腐殖酸和蛋白质的混合投加对混凝沉后水余铝的影响 | 第47-50页 |
4.3.1 腐殖酸含量一定,蛋白质投加量对混凝沉后水余铝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2 蛋白质含量一定,腐殖酸投加量对混凝沉后水余铝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3 腐殖酸和蛋白质的不同投加比对混凝沉后水余铝的影响 | 第49-50页 |
4.4 不同搅拌强度下絮体的变化 | 第50-52页 |
4.5 本章结论 | 第52-54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4-57页 |
5.1 结论 | 第54-55页 |
5.2 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