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给水工程(上水道工程)论文--净水工程(给水处理)论文

氧化铁除砷方法机理及好氧砷还原菌在砷迁移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9-31页
    1.1 砷第11-15页
        1.1.1 砷及其化合物第11-12页
        1.1.2 砷的来源和循环第12-13页
        1.1.3 砷污染的现状和危害第13-15页
    1.2 砷的去除技术方法及其比较第15-20页
        1.2.1 混凝/过滤第15-16页
        1.2.2 吸附第16-17页
        1.2.3 离子交换第17-18页
        1.2.4 其他方法第18页
        1.2.5 砷处理技术的比较第18-20页
    1.3 铁盐除砷技术第20-23页
        1.3.1 铁盐除砷机理第20-21页
        1.3.2 铁盐除砷技术研究进展第21-23页
    1.4 微生物参与的砷氧化还原过程第23-25页
        1.4.1 微生物砷抗性的存在及作用机制第23页
        1.4.2 原核微生物砷还原的两种机制第23-24页
        1.4.3 砷脱毒ars基因机制第24-25页
    1.5 微生物、含铁矿物及砷共同作用的环境过程研究现状第25-28页
        1.5.1 砷的迁移转化第25-26页
        1.5.2 微生物对砷迁移转化的影响第26-27页
        1.5.3 微生物、含铁矿物、砷三者的共同作用第27-28页
    1.6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第28-31页
        1.6.1 目的第28页
        1.6.2 内容第28-29页
        1.6.3 意义第29-31页
2 氯化铁絮凝—直接过滤工艺对地下水中As(V)的去除机理研究第31-41页
    2.1 实验部分第31-33页
        2.1.1 试剂与仪器第31页
        2.1.2 实验方法第31-33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33-40页
        2.2.1 地下水中As(V)的去除第33-35页
        2.2.2 EXAFS谱图分析第35-36页
        2.2.3 CD-MUSIC模拟As(V)的吸附行为第36-39页
        2.2.4 反洗残渣的处理第39-40页
    2.3 结论第40-41页
3 好氧砷还原菌对吸附态砷迁移转化的影响第41-49页
    3.1 实验部分第41-43页
        3.1.1 纳米针铁矿的制备第41页
        3.1.2 砷还原菌对吸附态砷的影响(静态试验)第41-42页
        3.1.3 砷还原菌对土壤中砷的影响(动态土柱试验)第42-43页
    3.2 分析方法第43-44页
        3.2.1 砷与铁的测定第43页
        3.2.2 TEM分析第43-44页
        3.2.3 XANES分析第4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4-47页
        3.3.1 砷还原菌对吸附态砷的脱附还原第44-45页
        3.3.2 砷还原菌对土壤中砷的脱附还原第45-47页
    3.4 结论第47-49页
4 结论与展望第49-51页
    4.1 创新点第49页
    4.2 不足之处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63页
致谢第63-65页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页岩气储层测井综合评价技术研究
下一篇:原水有机物组分(腐殖酸、蛋白质)对混凝及出水余铝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