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5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乙丙橡胶 | 第12-14页 |
1.2.1 乙丙橡胶应用简介 | 第12-13页 |
1.2.2 乙丙橡胶生产工艺及催化体系 | 第13-14页 |
1.3 钒系催化剂催化烯烃聚合 | 第14-30页 |
1.3.1 钒系催化剂的发展历史 | 第14-15页 |
1.3.2 不同价态钒催化剂催化烯烃聚合 | 第15-29页 |
1.3.3 再活化剂 | 第29-30页 |
1.4 给电子体对烯烃聚合行为的影响 | 第30-34页 |
1.4.1 给电子体 | 第30页 |
1.4.2 外给电子体的发展 | 第30-31页 |
1.4.3 内给电子体的发展 | 第31-34页 |
1.4.4 内给电子体与外给电子体的协同作用 | 第34页 |
1.5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34-35页 |
第二章 含磷酸酯类给电子体的钒系催化剂催化乙烯/丙烯共聚合 | 第35-46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35-36页 |
2.1.1 原料及精制 | 第35-36页 |
2.2 仪器设备 | 第36页 |
2.3 测试仪器及测试方法 | 第36-37页 |
2.3.1 红外光谱 | 第36页 |
2.3.2 核磁共振波谱 | 第36页 |
2.3.3 分子量及其分布的测量 | 第36页 |
2.3.4 差示扫描量热仪 | 第36-37页 |
2.3.5 热失重分析仪 | 第37页 |
2.4 乙丙橡胶制备流程 | 第37页 |
2.5 给电子体结构 | 第37-38页 |
2.6 乙丙橡胶的制备 | 第38页 |
2.7 聚合结果及产物分析 | 第38-45页 |
2.7.1 三氯氧钒催化乙烯丙烯共聚合结果 | 第38-41页 |
2.7.2 VOCl_3 –ED体系红外表征 | 第41-42页 |
2.7.3 聚合结果及产物分析 | 第42-45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含苯钾酸酯类给电子体的钒系催化剂对乙烯/丙烯共聚合 | 第46-53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46页 |
3.1.1 原料及精制 | 第46页 |
3.2 测试仪器及测试方法 | 第46-47页 |
3.2.1 红外光谱 | 第46页 |
3.2.2 核磁共振波谱 | 第46-47页 |
3.2.3 分子量及其分布的测量 | 第47页 |
3.2.4 差示扫描量热仪 | 第47页 |
3.3 乙丙橡胶制备流程 | 第47页 |
3.4 给电子体结构 | 第47页 |
3.5 乙丙橡胶的制备 | 第47-48页 |
3.6 聚合结果及产物分析 | 第48-52页 |
3.6.1 三氯氧钒催化乙烯丙烯共聚合结果 | 第48-50页 |
3.6.2 所得乙丙聚合物结构及性能分析 | 第50-5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含偶氮类给电子体的钒系催化剂催化乙烯/丙烯共聚合 | 第53-61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53页 |
4.1.1 原料及精制 | 第53页 |
4.2 测试仪器及测试方法 | 第53-54页 |
4.2.1 红外光谱 | 第53页 |
4.2.2 核磁共振波谱 | 第53-54页 |
4.2.3 分子量及其分布的测量 | 第54页 |
4.2.4 差示扫描量热仪 | 第54页 |
4.3 乙丙橡胶制备流程 | 第54页 |
4.4 给电子体结构 | 第54页 |
4.5 乙丙橡胶的制备 | 第54-55页 |
4.6 聚合结果及产物分析 | 第55-59页 |
4.6.1 三氯氧钒催化乙烯丙烯共聚合结果 | 第55-57页 |
4.6.2 所得乙丙聚合物结构及性能分析 | 第57-5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全文总结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4页 |
作者简历及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