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导论 | 第9-1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9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二)实证研究法 | 第16页 |
(三)比较研究法 | 第16-17页 |
(四)归纳总结法 | 第17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一)研究内涵的创新 | 第17页 |
(二)研究方法创新 | 第17-18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 第18-27页 |
一、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一)学会 | 第18页 |
(二)预防医学会 | 第18-19页 |
(三)第三部门 | 第19-20页 |
二、相关理论工具 | 第20-27页 |
(一)双失灵理论 | 第20-23页 |
(二)第三部门理论 | 第23-25页 |
(三)社会治理理论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无锡市预防医学会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27-31页 |
一、无锡市预防医学会发展历程 | 第27-28页 |
二、无锡市预防医学会运行现状 | 第28-31页 |
(一)学会业务范围覆盖广、任务重 | 第28页 |
(二)学会积极发挥第三部门作用,成绩显著 | 第28-31页 |
第三章 无锡市预防医学会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1-38页 |
一、相关法律法规缺失,学会发展缺少有力支撑 | 第31页 |
(一)国家层面立法层次较低 | 第31页 |
(二)现有条例规定较片面 | 第31页 |
二、政府越位、缺位,阻碍学会健康发展 | 第31-33页 |
(一)挂靠单位存在管理误区,阻碍学会独立运行 | 第31-32页 |
(二)卫生行政部门存在越位行为,阻碍学会健康发展 | 第32-33页 |
三、行业监管不到位,学会应尽职责容易被忽略 | 第33-35页 |
(一)双重管理有局限性,监管效果易打折扣 | 第33-34页 |
(二)省级学会自身发展不成熟,无法对下级学会进行监督 | 第34-35页 |
四、学会建设不足,第三部门地位及影响较弱 | 第35-38页 |
(一)学会办事机构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 第35-36页 |
(二)经费来源过度依赖政府,削弱学会独立性 | 第36-37页 |
(三)学会工作人员错误理解自身地位,会员单位存在认识误区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国内外第三部门运行经验与启示 | 第38-48页 |
一、国内第三部门运行经验研究 | 第38-42页 |
(一)中华预防医学会 | 第38-39页 |
(二)上海市医学会 | 第39-40页 |
(三)无锡市私营个体经济协会 | 第40-41页 |
(四)香港家庭福利会 | 第41-42页 |
二、国外第三部门运行经验研究 | 第42-44页 |
(一)世界卫生组织 | 第42-43页 |
(二)美国公共卫生学会 | 第43-44页 |
三、启示 | 第44-48页 |
(一)第三部门应与政府密切合作 | 第44-45页 |
(二)第三部门应积极扩展服务范围 | 第45页 |
(三)第三部门应积极参与政策法规制定工作 | 第45-46页 |
(四)第三部门应主动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 第46-48页 |
第五章 无锡市预防医学会发展对策研究 | 第48-58页 |
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推进政社分开 | 第48-50页 |
(一)中央推动第三部门改革,提升治理能力 | 第48-49页 |
(二)规范领导任职,减少行政干预 | 第49页 |
(三)降低第三部门准入门槛,破除双重管理制度 | 第49-50页 |
二、政府职能转变,加大扶持第三部门力度 | 第50-52页 |
(一)政府转变观念,理清与第三部门的关系 | 第50页 |
(二)加大财政扶持,完善税收优惠制度 | 第50-52页 |
(三)完善相关配套政策,解决第三部门用人困境 | 第52页 |
三、强化全方位监督机制,确保学会职能的履行 | 第52-53页 |
(一)建立独立监管机构,确保公正客观 | 第52页 |
(二)运用媒体影响,形成有力约束 | 第52页 |
(三)发动社会公众,接受全面监督 | 第52-53页 |
四、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 第53-58页 |
(一)完善人事管理制度,提升工作人员专业水平 | 第53-54页 |
(二)拓宽经费筹集渠道,健全资金使用规范 | 第54-55页 |
(三)提升业务能力,推动全市预防医学事业发展 | 第55-56页 |
(四)协调与外部环境关系,使学会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后记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