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符号和缩略词说明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3-17页 |
1.2 现代有轨电车发展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2.1 国外现代有轨电车发展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2 国内现代低地板有轨电车发展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 低地板有轨电车牵引驱动系统 | 第21-24页 |
1.3.1 牵引电机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3.2 永磁牵引系统效率优化策略现状 | 第23-24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4-26页 |
第二章 低地板有轨电车用永磁同步电机及其数学模型 | 第26-39页 |
2.1 永磁同步电机的分类 | 第26-28页 |
2.1.1 表面式永磁同步电机 | 第27页 |
2.1.2 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 | 第27-28页 |
2.2 低地板有轨电车用永磁同步电机的选型 | 第28-30页 |
2.3 不考虑铁损的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 第30-36页 |
2.3.1 坐标变换理论 | 第30-33页 |
2.3.2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33-36页 |
2.4 永磁同步电机的损耗及等效模型 | 第36-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低地板有轨电车永磁牵引矢量控制系统 | 第39-54页 |
3.1 基于独立轮转向架的牵引系统结构 | 第39-43页 |
3.1.1 直驱式永磁同步电机轴控方式 | 第39-41页 |
3.1.2 基于速差耦合的主动导向方式 | 第41-43页 |
3.2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 | 第43-48页 |
3.2.1 SVPWM基本原理 | 第43-44页 |
3.2.2 SVPWM控制算法 | 第44-48页 |
3.3 永磁同步电机牵引系统矢量控制 | 第48-52页 |
3.3.1 d_i =0 控制 | 第50-51页 |
3.3.2 最大转矩电流控制 | 第51页 |
3.3.3 恒功率工况下的弱磁控制 | 第51-52页 |
3.3.4 恒功率牵引阶段的直流滤波器振荡 | 第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永磁同步牵引系统效率优化策略 | 第54-71页 |
4.1 考虑铁耗的内置式永磁电机的效率优化策略 | 第54-59页 |
4.1.1 内置式永磁电机的铁耗数学模型 | 第54-55页 |
4.1.2 电气损耗最小的求解模型 | 第55-58页 |
4.1.3 最小损耗控制器(LLC)的设计 | 第58-59页 |
4.2 基于模糊控制器的牵引逆变器输入功率最小优化策略 | 第59-67页 |
4.2.1 单电机角度的模糊寻找最小功率策略 | 第60-64页 |
4.2.2 模糊控制器的分层设计 | 第64页 |
4.2.3 基于SVPWM调制度的分层模糊控制器 | 第64-67页 |
4.3 低地板有轨电车永磁牵引系统集成效率优化策略 | 第67-70页 |
4.3.1 低地板有轨电车的一般牵引特性 | 第67-68页 |
4.3.2 永磁牵引系统的集成效率优化策略 | 第68-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低地板有轨电车永磁牵引系统效率优化仿真 | 第71-84页 |
5.1 针对启动加速阶段的效率优化仿真 | 第71-75页 |
5.1.1 仿真条件及参数配置 | 第71-72页 |
5.1.2 最小电气损耗策略与最大转矩电流策略的仿真对比分析 | 第72-75页 |
5.1.3 最小电气损耗策略的鲁棒性分析 | 第75页 |
5.2 针对匀速稳态阶段的效率优化仿真 | 第75-79页 |
5.2.1 仿真条件及参数配置 | 第75-76页 |
5.2.2 模糊控制寻优策略与最大转矩电流策略的仿真对比分析 | 第76-79页 |
5.3 针对牵引曲线的集成效率优化仿真 | 第79-83页 |
5.3.1 仿真条件及参数配置 | 第79页 |
5.3.2 集成效率优化策略与最大转矩电流策略的仿真对比分析 | 第79-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总结 | 第84-85页 |
6.2 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附录 | 第89-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