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铝合金的焊接特性及常用的焊接方法 | 第15-18页 |
1.1.1 铝合金的焊接特性 | 第15-16页 |
1.1.2 铝合金常用的焊接方法 | 第16页 |
1.1.3 铝合金激光焊接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 第16-18页 |
1.2 6xxx系铝合金的概述 | 第18-22页 |
1.2.1 铝及铝合金的基本性质及分类 | 第18-19页 |
1.2.2 6xxx铝合金的基本属性 | 第19页 |
1.2.3 6xxx铝合金在交通工具上的应用 | 第19-22页 |
1.3 6xxx系铝合金的析出强化机制 | 第22-24页 |
1.3.1 6xxx系铝合金的强化机理 | 第22页 |
1.3.2 6xxx系铝合金的时效析出序列 | 第22-24页 |
1.4 铝合金焊接接头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关系的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7-31页 |
2.1 实验材料的制备和热处理工艺 | 第27-28页 |
2.1.1 实验合金的制备 | 第27页 |
2.1.2 焊接样品的焊前处理 | 第27-28页 |
2.1.3 焊件的焊后热处理 | 第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2.2.1 激光焊接实验 | 第28-29页 |
2.2.2 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测试 | 第29页 |
2.2.3 焊接接头的微观组织表征 | 第29-31页 |
第3章 车身板用Al-Mg-Si-Cu合金激光焊接接头析出相转变的研究 | 第31-47页 |
3.1 焊件烤漆前后的硬度分布 | 第32-33页 |
3.2 焊件烤漆前后的的拉伸测试 | 第33页 |
3.3 焊接热循环的模拟 | 第33-34页 |
3.4 焊接接头的扫描电镜和EBSD表征 | 第34-35页 |
3.5 焊缝处第二相粒子的分析 | 第35-36页 |
3.6 焊接接头的TEM表征 | 第36-40页 |
3.6.1 焊前T4P处理的焊接接头的TEM表征 | 第36-38页 |
3.6.2 焊前T4处理的焊接接头的TEM表征 | 第38-40页 |
3.6.3 焊接接头烤漆处理后析出相尺寸的统计 | 第40页 |
3.7 分析讨论 | 第40-44页 |
3.7.1 母材(BM) | 第40-41页 |
3.7.2 焊缝(FZ) | 第41-42页 |
3.7.3 热影响区 1(HAZ1) | 第42-43页 |
3.7.4 热影响区 2(HAZ2) | 第43-44页 |
3.8 焊接接头各区域析出相转变示意图 | 第44-46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焊后热处理对Al-Mg-Si-Cu合金激光焊接接头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7-56页 |
4.1 焊接接头的硬度分布 | 第48-49页 |
4.2 焊接接头的拉伸性能 | 第49-50页 |
4.3 EBSD表征和第二相颗粒观察与分析 | 第50-52页 |
4.3.1 EBSD表征 | 第50页 |
4.3.2 焊缝处第二相颗粒 | 第50-52页 |
4.4 强化析出相特征 | 第52-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Al-Mg-Si-Cu合金激光焊接接头晶粒在固溶处理过程中稳定性的探究 | 第56-65页 |
5.1 硬度分布 | 第56-57页 |
5.2 固溶前后的EBSD表征 | 第57-58页 |
5.3 固溶温度对Al-Mg-Si-Cu合金激光焊接接头晶粒稳定性的影响 | 第58-60页 |
5.4 固溶时间对 Al-Mg-Si-Cu 合金激光焊接接头晶粒稳定性的影响 | 第60-62页 |
5.5 焊件尺寸对 Al-Mg-Si-Cu 合金激光焊接接头晶粒稳定性的影响 | 第62-63页 |
5.6 焊缝和热影响区的界面对 Al-Mg-Si-Cu 合金激光焊接接头晶粒稳定性的影响 | 第6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6章 6xxx系铝合金MIG焊焊接接头热影响区微观组织和力学性性能的关系研究 | 第65-71页 |
6.1 焊接接头硬度分布 | 第65-67页 |
6.2 EBSD表征分析 | 第67页 |
6.3 软化区中第二相表征 | 第67-68页 |
6.4 软化区中TEM表征 | 第68-6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