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商业银行(专业银行)论文

巴塞尔协议Ⅲ框架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3-2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2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第14-21页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第14-18页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第18-20页
        1.2.3 研究现状述评第20-21页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第21-23页
    1.4 论文创新点第23-25页
第2章 巴塞尔Ⅲ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第25-36页
    2.1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涵与特殊性第25-28页
        2.1.1 公司治理的内涵第25-26页
        2.1.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第26-28页
    2.2 美国次贷危机暴露出的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第28-31页
        2.2.1 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与公司治理的滞后性第28-29页
        2.2.2 董事会职能的缺位与风险管理文化的缺失第29-30页
        2.2.3 不合理的股权结构与激励约束机制第30-31页
        2.2.4 风险控制存在漏洞第31页
    2.3 巴塞尔Ⅲ修改变化及对我国银行治理的影响第31-35页
        2.3.1 资本融资的修改变化及其影响第31-32页
        2.3.2 风险控制机制的修改变化及其影响第32-33页
        2.3.3 董事会和激励约束机制的修改变化及其影响第33-35页
        2.3.4 信息披露制度的修改变化及其影响第35页
    2.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3章 基于巴塞尔Ⅲ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数构建第36-48页
    3.1 国内外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的现状第36-37页
    3.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评价体系指标选取第37-45页
        3.2.1 三会一层评价指标选取与描述性统计第38-41页
        3.2.2 风险控制和盈利能力指标选取与描述性统计第41-43页
        3.2.3 员工素质与薪酬激励指标选取与描述性统计第43-44页
        3.2.4 信息披露指标选取与变量详细定义第44-45页
    3.3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数的拟合方法及结果第45-47页
        3.3.1 标准正态法的基本原理第45页
        3.3.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数拟合结果分析第45-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4章 巴塞尔Ⅲ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影响的实证分析第48-59页
    4.1 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监管指标的选取第48-51页
        4.1.1 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区别第48-49页
        4.1.2 宏观审慎监管指标的选取第49页
        4.1.3 微观审慎监管指标的选取第49-51页
    4.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PVAR模型第51-54页
        4.2.1 PVAR模型的理论基础第51-53页
        4.2.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PVAR模型构建第53-54页
    4.3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PVAR模型回归结果第54-57页
        4.3.1 PVAR模型的系统GMM估计结果第54页
        4.3.2 面板VAR脉冲响应函数第54-56页
        4.3.3 面板VAR的方差分解第56-57页
    4.4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5章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水平的对策建议第59-65页
    5.1 利用金融创新推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改革第59-60页
        5.1.1 深化认识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关系第59-60页
        5.1.2 借助移动互联网改革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第60页
    5.2 加强商业银行董事会制度的改革第60-61页
        5.2.1 建立董事资格认证制度第60-61页
        5.2.2 设立全职的独立董事并建立轮换制度第61页
    5.3 加快构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第61-63页
        5.3.1 建立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价值管理体系第61-62页
        5.3.2 加强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建设第62-63页
    5.4 实现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协调第63-65页
        5.4.1 制定适合国情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和指标体系第63页
        5.4.2 建立协调商业银行内外部共同治理的机制第63-65页
结论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2页
致谢第72-74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存贷利差收窄与商业银行绩效和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云南财税体制改革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