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2-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9-22页 |
| 1.1 研究缘由与意义 | 第9-10页 |
| 1.1.1 研究缘由 | 第9-10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1.2 理论基础 | 第10-12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 1.3.3 文献述评 | 第17-18页 |
| 1.4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 1.4.1 农村留守儿童 | 第18-19页 |
| 1.4.2 特殊家庭留守儿童与特殊留守家庭 | 第19页 |
| 1.4.3 “家庭—学校”教育链条 | 第19页 |
| 1.5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1.6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 2 特殊家庭留守儿童的现状——以G镇小学为例 | 第22-30页 |
| 2.1 G镇以及G镇小学基本情况 | 第22页 |
| 2.2 G镇小学特殊家庭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 第22-23页 |
| 2.3 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学业表现情况 | 第23-26页 |
| 2.3.1 学习态度的表现情况 | 第23-25页 |
| 2.3.2 学习目的的表现情况 | 第25-26页 |
| 2.3.3 学习成绩的表现情况 | 第26页 |
| 2.4 特殊家庭留守儿童非学业表现情况 | 第26-28页 |
| 2.4.1 个人行为的表现情况 | 第26-27页 |
| 2.4.2 与他人交往的表现情况 | 第27-28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 3 特殊家庭留守儿童的“家庭—学校”教育链条的形成 | 第30-37页 |
| 3.1 特殊家庭留守儿童产生的时空背景 | 第30-32页 |
| 3.1.1 特殊家庭留守儿童产生的时间背景 | 第30-31页 |
| 3.1.2 特殊家庭留守儿童产生的空间背景 | 第31-32页 |
| 3.2 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学校”教育链条的形成 | 第32-37页 |
| 3.2.1 教育链条中“家庭教育环”的构成 | 第32-33页 |
| 3.2.2 教育链条中“学校教育环”的构成 | 第33-35页 |
| 3.2.3 “家庭—学校”教育链条的形成 | 第35-37页 |
| 4 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学校”链条的断裂过程 | 第37-52页 |
| 4.1 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学校”教育链条断裂的前提条件 | 第37-38页 |
| 4.1.1 处于初始社会化阶段的时间性前提 | 第37-38页 |
| 4.1.2 “家庭分裂”与“父辈别离”的双重事件前提 | 第38页 |
| 4.2 家庭功能的短缺与“家庭—学校”链条裂缝的产生 | 第38-44页 |
| 4.2.1 原子家庭功能的短缺 | 第39-41页 |
| 4.2.2 隔代教育与家庭功能缺口的恶化 | 第41-44页 |
| 4.3 学校有限的弥补能力与“家庭—学校”教育链条的裂口僵化 | 第44-46页 |
| 4.3.1 学校管理存在盲区 | 第45页 |
| 4.3.2 “按成绩分配”的关注度 | 第45-46页 |
| 4.4 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学校”教育链条的最终断裂 | 第46-49页 |
| 4.4.1 家庭与学校的有效沟通不足 | 第47-48页 |
| 4.4.2 农村社区补位能力不足 | 第48-49页 |
| 4.5 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学校”教育链条断裂后果 | 第49-50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5 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学校”教育链条的重构 | 第52-58页 |
| 5.1 社区补位家庭的部分功能 | 第52-53页 |
| 5.1.1 社区教育补位家庭课后辅导角色 | 第52-53页 |
| 5.1.2 社区构造榜样角色 | 第53页 |
| 5.2 加强学校与特殊留守家庭的沟通保障 | 第53-54页 |
| 5.2.1 提高特殊留守家庭的沟通方式多样性 | 第53-54页 |
| 5.2.2 帮助代理监护人改善监护模式 | 第54页 |
| 5.3 提高政府在教育中的主导性功能 | 第54-56页 |
| 5.3.1 增加针对特殊留守家庭的社工服务的购买 | 第55页 |
| 5.3.2 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 | 第55-56页 |
| 5.3.3 提高农民子女城市接受教育保障 | 第56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6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58-59页 |
| 附录 特殊家庭留守儿童访谈提纲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 后记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