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丘陵城市绿色空间规划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1 快速城镇化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 | 第15页 |
1.1.2 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绿色化导向 | 第15-16页 |
1.1.3 绿色空间重要性凸显 | 第16页 |
1.1.4 丘陵城市的地域性发展诉求 | 第16-17页 |
1.2 绿色空间建设中的问题和原因 | 第17-22页 |
1.2.1 规划建设存在问题 | 第17-20页 |
1.2.2 问题产生原因 | 第20-2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3.1 保护绿色空间资源 | 第22页 |
1.3.2 优化规划策略和技术方法 | 第22-23页 |
1.3.3 探索丘陵城市地域性应对策略 | 第23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3-2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25-26页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基础性研究 | 第26-49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6-31页 |
2.1.1 丘陵城市 | 第26-29页 |
2.1.2 绿色空间 | 第29-31页 |
2.1.3 生态系统服务 | 第31页 |
2.2 绿色空间规划理论研究 | 第31-44页 |
2.2.1 绿色空间规划范式 | 第31-34页 |
2.2.2 绿色空间规划理论基础 | 第34-40页 |
2.2.3 绿色空间规划发展历程和趋势 | 第40-43页 |
2.2.4 丘陵城市绿色空间规划研究现状 | 第43-44页 |
2.3 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研究 | 第44-49页 |
2.3.1 生态系统服务分类 | 第44页 |
2.3.2 生态系统服务来源与供应机制 | 第44-46页 |
2.3.3 生态系统服务空间特性 | 第46页 |
2.3.4 生态系统服务发展历程 | 第46-48页 |
2.3.5 生态系统服务与绿色空间的关系 | 第48-49页 |
第3章 丘陵城市绿色空间布局模式研究 | 第49-64页 |
3.1 绿色空间布局模式研究 | 第49-56页 |
3.1.1 单一形态主导式布局模式 | 第49-53页 |
3.1.2 组合式布局模式 | 第53-56页 |
3.2 丘陵城市空间布局形态 | 第56-58页 |
3.2.1 丘陵城市空间布局形态演变 | 第56页 |
3.2.2 丘陵城市空间布局形态 | 第56-58页 |
3.3 丘陵城市绿色空间布局模式探讨 | 第58-64页 |
3.3.1 丘陵城市绿色空间结构和布局模式 | 第58-60页 |
3.3.2 丘陵城市绿色空间理想布局模型 | 第60-64页 |
第4章 丘陵城市绿色空间规划原则与方法 | 第64-92页 |
4.1 绿色空间规划理念与原则 | 第64-67页 |
4.1.1 规划理念 | 第64-66页 |
4.1.2 生态化规划原则 | 第66-67页 |
4.2 绿色空间要素判别 | 第67-69页 |
4.2.1 景观要素分类 | 第67-68页 |
4.2.2 景观结构要素判别 | 第68-69页 |
4.3 绿色空间生态系统服务评价 | 第69-79页 |
4.3.1 生态系统服务评价体系 | 第70-73页 |
4.3.2 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方法 | 第73-77页 |
4.3.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制图 | 第77-78页 |
4.3.4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区 | 第78-79页 |
4.4 绿色空间结构识别和网络生成 | 第79-87页 |
4.4.1 枢纽识别 | 第79-81页 |
4.4.2 链接识别 | 第81-84页 |
4.4.3 节点识别 | 第84-85页 |
4.4.4 网络生成 | 第85-87页 |
4.5 绿色空间规划策略 | 第87-92页 |
4.5.1 多层次空间策略 | 第87-90页 |
4.5.2 实施管理策略 | 第90-92页 |
第5章 长沙市绿色空间规划实践 | 第92-105页 |
5.1 研究区范围 | 第92页 |
5.2 长沙市自然生态概况 | 第92-93页 |
5.3 长沙市绿色空间规划过程和成果 | 第93-103页 |
5.3.1 长沙市生态系统服务分类确定 | 第93-94页 |
5.3.2 长沙市空间数据获取和处理 | 第94-95页 |
5.3.3 长沙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分 | 第95-96页 |
5.3.4 长沙市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制图 | 第96-100页 |
5.3.5 长沙市绿色空间规划成果 | 第100-103页 |
5.4 长沙市绿色空间规划建设要点小结 | 第103-105页 |
结论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3-114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实际项目目录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