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4 国内外相关地铁发展概况 | 第11-15页 |
1.4.1 国外相关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1.4.2 国内相关发展概况 | 第12-15页 |
2 国内外经典地铁车站 | 第15-19页 |
2.1 概述 | 第15页 |
2.2 国外经典案例分析 | 第15-18页 |
2.2.1 莫斯科地铁 | 第15-16页 |
2.2.2 巴黎地铁 | 第16页 |
2.2.3 东京地铁 | 第16-17页 |
2.2.4 斯德哥尔摩地铁 | 第17-18页 |
2.3 国内经典案例分析 | 第18-19页 |
2.3.1 香港地铁 | 第18-19页 |
3 地铁车站空间形态设计研究分析 | 第19-37页 |
3.1 地铁车站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关联 | 第19页 |
3.2 地铁车站与城市土地规划 | 第19-21页 |
3.2.1 周边主要为居住综合服务用地的地铁车站 | 第20页 |
3.2.2 周边主要为商业娱乐服务用地的地铁车站 | 第20页 |
3.2.3 周边主要为办公综合服务用地的地铁车站 | 第20-21页 |
3.2.4 周边主要为大型社区居住服务用地的地铁车站 | 第21页 |
3.3 地铁车站与其他交通系统的衔接 | 第21-23页 |
3.3.1 与城市人行接驳系统的衔接 | 第21-22页 |
3.3.2 与城市自行车、私人交通换乘系统的衔接 | 第22页 |
3.3.3 与城市公交系统的衔接 | 第22-23页 |
3.3.4 与城市交通枢纽的衔接 | 第23页 |
3.3.5 与城市综合体的衔接 | 第23页 |
3.4 地铁车站建筑设计 | 第23-27页 |
3.4.1 地铁车站的布局形式划分及特点 | 第23-25页 |
3.4.2 地铁车站的功能和组成 | 第25-27页 |
3.5 地铁车站空间形态分类 | 第27-37页 |
3.5.1 地铁车站出入口空间形态 | 第28-29页 |
3.5.2 地铁车站站厅层空间形态 | 第29-31页 |
3.5.3 地铁车站站台层空间形态 | 第31-37页 |
4 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总结及优化方略 | 第37-48页 |
4.1 地铁车站建筑的设计原则 | 第37-38页 |
4.2 塑造地铁车站的整体性与连贯性的优化方略 | 第38-41页 |
4.2.1 塑造车站与周边环境的整体性与连贯性 | 第38-39页 |
4.2.2 塑造车站自身的整体性与连贯性 | 第39-41页 |
4.3 地铁车站出入口空间的优化方略 | 第41-43页 |
4.3.1 注重出入口交通衔接性 | 第41-42页 |
4.3.2 出入口有机形态的塑造 | 第42页 |
4.3.3 出入口建筑形象的塑造 | 第42页 |
4.3.4 出入口人性化的塑造 | 第42-43页 |
4.4 地铁车站内部空间的优化方略 | 第43-46页 |
4.4.1 塑造多样化的空间形态 | 第43页 |
4.4.2 内部空间功能的多样性 | 第43-44页 |
4.4.3 塑造个性化的空间形态 | 第44页 |
4.4.4 内部空间引入自然元素 | 第44-45页 |
4.4.5 营造车站空间的文化性 | 第45-46页 |
4.4.6 突显车站空间的人性化 | 第46页 |
4.4.7 车站空间引入新科技 | 第46页 |
4.5 小结 | 第46-48页 |
5 车站空间形态案例介绍和分析 | 第48-53页 |
5.1 农业路站 | 第48-49页 |
5.2 通泰路站 | 第49-50页 |
5.3 中州大道站 | 第50-51页 |
5.4 博学路站 | 第51页 |
5.5 太康路站 | 第51-53页 |
6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