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2 研究创新点 | 第15-17页 |
2 相关概念与内涵 | 第17-26页 |
2.1 新时代的内涵 | 第17-19页 |
2.1.1 基于政治角度分析 | 第17-18页 |
2.1.2 基于经济角度分析 | 第18-19页 |
2.1.3 基于文化角度分析 | 第19页 |
2.2 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概念 | 第19-23页 |
2.2.1 爱国主义的内涵 | 第19-21页 |
2.2.2 爱国主义教育的传统内涵 | 第21页 |
2.2.3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 第21-23页 |
2.3 新时代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挑战 | 第23-26页 |
2.3.1 国际环境新变化 | 第24-25页 |
2.3.2 国内环境新变化 | 第25-26页 |
3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及原因探析 | 第26-34页 |
3.1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取得的成就 | 第26-28页 |
3.1.1 教育方式不断深化 | 第26页 |
3.1.2 社会实践性不断增强 | 第26-27页 |
3.1.3 实效性不断提升 | 第27-28页 |
3.2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3.2.1 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不强 | 第28-29页 |
3.2.2 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缺乏尊重 | 第29-30页 |
3.2.3 对党的最新理论缺乏学习和理解 | 第30页 |
3.2.4 爱国主义知行不一 | 第30-31页 |
3.3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31-34页 |
3.3.1 社会因素 | 第31-32页 |
3.3.2 学校因素 | 第32-33页 |
3.3.3 个人因素 | 第33-34页 |
4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策研究 | 第34-42页 |
4.1 营造爱国主义教育良好环境 | 第34-37页 |
4.1.1 重视爱国主义家庭播种作用 | 第34-35页 |
4.1.2 构建爱国主义教育校园氛围 | 第35-36页 |
4.1.3 优化爱国主义社会环境建设 | 第36-37页 |
4.1.4 净化爱国主义教育网络环境 | 第37页 |
4.2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 第37-40页 |
4.2.1 增强国情与世情教育 | 第37-38页 |
4.2.2 增强历史与传统文化教育 | 第38-39页 |
4.2.3 加强党的理论体系教育 | 第39-40页 |
4.3 推进爱国理论与实践融合 | 第40-42页 |
4.3.1 提升大学生爱国情感与认知 | 第40页 |
4.3.2 引导大学生爱国主义实践和行动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后记 | 第45-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