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大气环境质量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 第13-14页 |
1.2.3 不足与思考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数据来源 | 第15-16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基础理论 | 第17-21页 |
2.1 大气环境质量概念 | 第17页 |
2.2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内涵 | 第17页 |
2.3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与空气质量评价区别 | 第17-18页 |
2.4 理论依据 | 第18-21页 |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2.4.2 协调发展理论 | 第19-21页 |
3 京津冀地区自然条件、大气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21-25页 |
3.1 自然条件概况 | 第21-22页 |
3.1.1 地理特征 | 第21-22页 |
3.1.2 气象气候 | 第22页 |
3.2 大气环境概况 | 第22-23页 |
3.3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23-25页 |
3.3.1 经济发展 | 第23-24页 |
3.3.2 人口 | 第24-25页 |
4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5-28页 |
4.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第25页 |
4.2 指标选取 | 第25-26页 |
4.3 指标说明 | 第26-28页 |
5 京津冀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 第28-36页 |
5.1 指标数据无量纲化 | 第28-30页 |
5.1.1 评价指标标准值 | 第29-30页 |
5.2 指标权重确定 | 第30-33页 |
5.2.1 熵值法原理 | 第30页 |
5.2.2 计算过程 | 第30-31页 |
5.2.3 指标权重值 | 第31-33页 |
5.3 大气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计算模型 | 第33页 |
5.4 京津冀大气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 第33-36页 |
6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 第36-47页 |
6.1 大气环境质量时间演变 | 第36-39页 |
6.1.1 大气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分析 | 第36页 |
6.1.2 大气环境质量各子系统指数分析 | 第36-39页 |
6.2 大气环境质量空间分类 | 第39-44页 |
6.2.1 系统聚类分析 | 第39-43页 |
6.2.2 空间自相关检验分析 | 第43-44页 |
6.3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原因分析 | 第44-47页 |
7 大气环境质量趋势预测及调控措施 | 第47-53页 |
7.1 大气环境质量趋势预测 | 第47-50页 |
7.1.1 灰色预测模型GM(1,1) | 第47-48页 |
7.1.2 预测结果 | 第48-50页 |
7.2 大气环境质量调控对策 | 第50-53页 |
7.2.1 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 第50-51页 |
7.2.2 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 | 第51页 |
7.2.3 强化污染物排放控制政策 | 第51-52页 |
7.2.4 加大环保投入,提高大气污染治理投资 | 第52-53页 |
8 结论与讨论 | 第53-55页 |
8.1 结论 | 第53-54页 |
8.2 创新点 | 第54页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