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2 体系结构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 | 第18-19页 |
2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评价概述 | 第19-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资源型城市与资源枯竭型城市 | 第19页 |
2.1.2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 第19-20页 |
2.1.3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评价 | 第20页 |
2.2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 第20-22页 |
2.2.1 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困境 | 第20-21页 |
2.2.2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必然性分析 | 第21-22页 |
2.3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评价的方法 | 第22-24页 |
2.3.1 基于效率视角的评价方法 | 第22-23页 |
2.3.2 基于效果视角的评价方法 | 第23-24页 |
2.4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评价的流程 | 第24-26页 |
3 枣庄市转型的基本情况 | 第26-32页 |
3.1 枣庄市的基本情况 | 第26页 |
3.2 枣庄市转型实践 | 第26-32页 |
3.2.1 枣庄市转型的背景 | 第26-28页 |
3.2.2 枣庄市转型的机遇和优势 | 第28-29页 |
3.2.3 枣庄市的转型路径 | 第29-32页 |
4 基于效率视角的枣庄市转型评价 | 第32-37页 |
4.1 基于效率视角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数据搜集 | 第32-33页 |
4.1.1 基于效率视角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 第32页 |
4.1.2 数据的搜集 | 第32-33页 |
4.2 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枣庄市转型评价的SBM模型 | 第33-34页 |
4.3 基于SBM模型的枣庄市转型效率测算及结果分析 | 第34-37页 |
5 基于效果视角的枣庄市转型效果评价 | 第37-55页 |
5.1 基于效果视角的转型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37-40页 |
5.1.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 第37页 |
5.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37-38页 |
5.1.3 基于效果视角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 第38-40页 |
5.2 数据的搜集 | 第40-42页 |
5.3 评价模型的选择及具体测算 | 第42-50页 |
5.3.1 主成分分析法 | 第42-45页 |
5.3.2 层次分析法 | 第45-50页 |
5.4 基于效果视角的枣庄市转型评价结果分析 | 第50-55页 |
5.4.1 综合分析 | 第50-51页 |
5.4.2 分项分析 | 第51-55页 |
6 枣庄市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第55-59页 |
6.1 枣庄市转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55-57页 |
6.1.1 经济系统中存在不稳定因素,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偏低 | 第55-56页 |
6.1.2 综合效率依然较低,投入产出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 第56页 |
6.1.3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修复任务艰巨 | 第56-57页 |
6.1.4 资源类指标存在波动,资源系统发展不稳定 | 第57页 |
6.2 枣庄市转型发展的几点建议 | 第57-59页 |
6.2.1 提高经济总量水平和投入产出效率 | 第57-58页 |
6.2.2 注重环境保护,切实提高环境质量 | 第58页 |
6.2.3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资源系统稳定发展 | 第58-5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9-60页 |
7.1 本文结论 | 第59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 | 第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