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一、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运行程序概述 | 第11-16页 |
(一) 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运行程序的概念 | 第11-14页 |
1、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运行程序的含义 | 第11页 |
2、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运行程序的内涵 | 第11-13页 |
3、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运行程序的外延 | 第13-14页 |
(二) 审判中心主义下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运行程序 | 第14-16页 |
1、审判中心主义的有效施行,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运行营造了适用空间 | 第15页 |
2、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的良好运行,为审判中心主义的实现提供了框架支撑 | 第15-16页 |
二、我国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运行程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6-26页 |
(一) 我国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运行程序的立法现状 | 第16-21页 |
1、排除主体 | 第16-17页 |
2、启动程序 | 第17-18页 |
3、审查程序 | 第18页 |
4、证明机制 | 第18-20页 |
5、法律后果及救济途径 | 第20-21页 |
(二) 非法证据排除程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21-26页 |
1、非法证据排除模式影响了审判效率 | 第21页 |
2、配套的程序运行机制没有构建 | 第21-23页 |
3、启动程序的机制没有健全 | 第23页 |
4、证明机制没有建立健全 | 第23-24页 |
5、调查结论的形式及救济机制没有完善 | 第24-26页 |
三、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运行程序在域外的考察与启示 | 第26-31页 |
(一) 非法证据排除运行程序的域外经验 | 第26-28页 |
1、美国的“审前动议”模式 | 第26-27页 |
2、英国的“审判中的审判”模式 | 第27-28页 |
3、法国的“诉讼行为无效”制度 | 第28页 |
4、德国的“证据禁止制度” | 第28页 |
(二) 非法证据运行的域外实践经验给予我们的启示 | 第28-31页 |
1、体现以人权保障为基础 | 第29页 |
2、构建完备的刑事司法配套体制 | 第29-30页 |
3、遵循审判中心主义下的诉讼构造 | 第30页 |
4、构建完善的限制证据能力程序 | 第30-31页 |
四、构建我国审判主义中心下非法证据排除运行程序的思考 | 第31-39页 |
(一) 构建以庭前会议为中心的非法证据排除模式 | 第31-33页 |
1、确立庭前会议的主持者 | 第31页 |
2、细化庭前会议程序的范围标准 | 第31-32页 |
3、规范庭前会议运行程序 | 第32页 |
4 、庭前会议的法律效力 | 第32-33页 |
(二)构建审判主义中心下全阶段的非法证据排除运行机制 | 第33-35页 |
1、非法证据排除在侦查阶段的运行 | 第33-34页 |
2、非法证据排除在审查起诉阶段的运行 | 第34页 |
3、非法证据排除在审判阶段的运行 | 第34-35页 |
(三) 健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运行的启动机制 | 第35页 |
1、限定排除程序的启动期限 | 第35页 |
2、规范调查程序的启动条件 | 第35页 |
(四) 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证明机制 | 第35-37页 |
1、规范证明方式的行使 | 第36页 |
2、规范侦查人员作证方式 | 第36-37页 |
3、确立非法证据排除的证明标准 | 第37页 |
(五) 明确审查结果的裁判方式及救济机制 | 第37-39页 |
1、明确审查结果的裁判方式 | 第37-38页 |
2、明确刑事二审程序对一审排除非法证据程序的救济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本人在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3-44页 |
后记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