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濮凹陷煤成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6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1.4 论文工作量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6-22页 |
2.1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6-19页 |
2.2 构造及演化特征 | 第19-22页 |
2.2.1 主控断裂及构造单元划分 | 第19-20页 |
2.2.2 构造演化特征 | 第20-22页 |
第三章 烃源岩及热演化生烃特征 | 第22-40页 |
3.1 煤系烃源岩特征 | 第22-26页 |
3.1.1 有机质丰度 | 第22-23页 |
3.1.2 干酪根类型 | 第23-25页 |
3.1.3 成熟度 | 第25-26页 |
3.2 煤系烃源岩生烃演化特征 | 第26-40页 |
3.2.1 烃源岩热模拟实验 | 第26-33页 |
3.2.2 烃源岩埋藏受热史 | 第33-35页 |
3.2.3 烃源岩热演化生烃史 | 第35-40页 |
第四章 煤成气判识及分布特征 | 第40-46页 |
4.1 煤成气成因判识 | 第40-44页 |
4.1.1 天然气组分 | 第40-41页 |
4.1.2 天然气碳同位素 | 第41页 |
4.1.3 天然气氩同位素 | 第41-43页 |
4.1.4 GTI(组分-同位素) | 第43-44页 |
4.2 煤成气分布特征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典型煤成气成藏机理解剖 | 第46-95页 |
5.1 文23气田成藏机理解剖 | 第46-57页 |
5.1.1 气藏静态地质特征 | 第46-47页 |
5.1.2 输导体系与运移路径 | 第47-52页 |
5.1.3 天然气保存条件 | 第52-53页 |
5.1.4 天然气成藏过程 | 第53-57页 |
5.2 户部寨气田成藏机理解剖 | 第57-66页 |
5.2.1 静态地质特征 | 第57-58页 |
5.2.2 输导体系与运移路径 | 第58-60页 |
5.2.3 天然气保存条件 | 第60-62页 |
5.2.4 天然气成藏过程 | 第62-66页 |
5.3 马厂气田成藏机理解剖 | 第66-77页 |
5.3.1 气藏地质特征 | 第66-67页 |
5.3.2 输导体系及运移路径 | 第67-70页 |
5.3.3 天然气保存条件 | 第70-71页 |
5.3.4 天然气成藏过程 | 第71-77页 |
5.4 白庙气田成藏机理解剖 | 第77-95页 |
5.4.1 气藏静态地质特征 | 第77页 |
5.4.2 输导体系与运移路径 | 第77-87页 |
5.4.3 天然气保存条件 | 第87-89页 |
5.4.4 天然气成藏过程 | 第89-95页 |
第六章 煤成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 第95-103页 |
6.1 煤成气成藏模式 | 第95-96页 |
6.2 煤成气成藏主控因素 | 第96-103页 |
结论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